两个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大胆想法搬开大

综述

要说我国最著名的朝圣之地必须得提到位于青藏高原上面的布达拉宫,这座建筑之恢宏与气派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而布达拉宫所在的青藏高原更是享誉世界的盛大美景,我国耗资无数在上面修建了铁路,让人们可以近距离的领略山川之高与建筑之宏大。

这里就有人想了,与其在上面修路,为何不直接把大山移开或者让河流改道呢?这两种方式不是更方便更直接一些吗?

地理环境

在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

在青藏高原境内,又被称作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于海拔过高因此对气候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青藏高原总共约为万平方公里,上面被群山笼罩,大量的山脉相互聚集构成了成片的河流和湖泊,同时由于海拔高度的骤然提升,温度也急速下降,因此在其顶部也常年被冰雪所覆盖,而这些冰川之水就是我国大量河流的发源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气候环境上,由于青藏高原的日照相对充足,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会更加强烈一点。毕竟过高的海拔,上面的大气层度也是相对比较稀薄的,所以能够接收到的紫外线强度也会更强一点。

而且受到海拔的影响,前去游玩的游客们都必须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同时还要佩戴一个氧气瓶,以应对突发的高原反应。

很多人猜测,青藏高原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受限,罪魁祸首就应当是喜马拉雅山脉,由于高度原因,才让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无法直接进入青藏高原的内部环境,所以才导致降水量的分配不均。

高海拔如同一堵高墙,挡住了西风的去向,让原本自西向东出发的气流不得不绕开高原或者直接攀升到高原之顶,而这种气流受阻的现象,也会直接反映在高原的背风面,形成一个弱风区。

同时高原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位涡作用,也让东部区域的降水不断增加,形成明显的差异。

而从纬度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所处的副热带地区,环流模式明显,因此西部地区受到的是来自内陆地区的暖空气,而东部沿海则是接受来自中高纬度的冷空气影响。

移开大山

奇妙的地理气候影响,让人们萌生了要移开大山的想法,不过,虽然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喜马拉雅山的存在的确是会影响到季风暖流的流动以及环流影响,但是如果真的把大山移开了,青藏高原的环境还是会受到影响吗?

其实,这个真的不确定。

首先,喜马拉雅山脉本身就是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在它的四周是存在裂缝和空隙的,所以从印度洋飘过来的水汽是有可能会从中这些缝隙中钻过去,这一点也可从当地茂盛的植物角度可以看出。

当时相比于南部的降水量,这点水汽是完全不够看的,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南坡的乞拉朋齐一度成为世界雨极,每年的降水量都多到离谱。那么如果把这座巍峨的高山移开,真的会改善这一现象吗?

试想一下,假设喜马拉雅山脉消失了,那么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会直接冲往内地,这样地内区域的降水量也会直线增加,但是降水量的增加不仅无法改善青藏高原当地的环境和经济情况,反而会大大恶化内地的环境因素,让长江、黄河等水流暴涨,从而造成沿途地区的水患灾难。

而这些印度洋水汽虽然能够直接深入到青藏高原的内部,但是它们的动力却并不是永恒的,活动范围也有限制,绝大部分的水分还是会在移动的过程中被蒸发掉,实际获得的降水量还是比较少的。

而且没有了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高原本身的热力效应也会将水汽送往内地,这样河流发源地的降水量就会更少了。

长此以往下去,这些河流和湖泊就会干涸甚至是消失,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也因此会沦为荒漠地带。

即便有少量的降雨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对农作物种植的需求,没有了粮食的支撑,我国在发展方面将会变得非常被动。

而且从移山本身的可行性来讲,就非常难以进行,作为世界上的第一高山,想要把它移走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之高是无法想象的。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都移了好几百年,更别说这座更高的喜马拉雅山了。而且就算是用现代科技把它给炸开,也是非常不合理的,无论是炸药本身还是炸完之后需要处理山石都需要很大一笔费用,这期间所损耗的资源和能源也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想要把喜马拉雅山移开非常难,也没有什么必要。

河流改道

那么河流改道是否会更简单,效果也更显著一点呢?这个想法相对而言更现实一点,而且如果要施行也可以直接将雅鲁藏布江改道。

但是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河流改道的意义并不大,青藏高原上的河流流量非常不稳,是跟着冰川融化量而定的,在冬季时甚至会出现断流现象,而河流改道就是为了缓解干旱,如果河流本身都断流,那又将如何改善当地环境呢?

结语

如此看来,移山和河流改道的意义都不大,而且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难题还是应该继续深入开展对高原气候的研究,以便尽早找到完善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