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途新华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扈永顺
7月1日,四川省布拖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依撒社区),彝族妇女用现代技艺制作彝绣江宏景摄/本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国情和时代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没有适应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模式或唯一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从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再到物质层面,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万公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构想出这样一幅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当时,人们感慨于孙中山先生的拳拳之心,但也认为这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空想。 百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现实已经远远超出了先辈们的设想: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连铁钉和火柴都需要进口”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现代化追逐的梦想。”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说。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实践。 相较于西欧国家千万人口级别、美国亿级人口的现代化,中国实现的是十亿以上人口级别的现代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面临的挑战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前所未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 这有力提振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信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更有意义的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充分说明: 国情和时代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没有适应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模式或唯一途径。各个国家都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考虑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所处的发展阶段,精心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小康成果惠泽世界 6月25日10时30分,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组从拉萨缓缓驶出,奔向公里外的“雪域江南”林芝,标志着拉林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这条全长.48公里的铁路,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东南谷地,9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米以上,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沿线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达米,施工难度极大。 拉林铁路让西藏告别了没有电气化铁路的历史。至此,中国的“复兴号”动车组实现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覆盖。 全面小康,交通先行。 从塞北风区,到岭南山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填补了“高铁空白”。截至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搭乘高铁,飞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路上。 不断刷新纪录的中国高铁,以更稳更快的步伐“走出去”。土耳其第一条高铁、印尼第一条高铁、俄罗斯第一条高铁……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高铁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响亮名片。 全面小康,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让全世界分享到更多中国发展红利。 为人类反贫困历史书写新的篇章。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之一。一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史,就是一部新中国反贫困斗争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历时8年,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壮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是全球最早实现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有这样两组数据对比: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位居世界第十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7%左右。 数据变化,折射的是令人惊叹的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从一穷二白变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奔向全面小康。 发展自己,造福世界。 从年的2.3%,到如今连续多年超过30%,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飞跃。入世、世界工厂、自贸区、进博会、“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一个个热词,见证了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增长“火车头”的成长之路。 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问题和矛盾凸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分配不公随处可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时代之问。 随着小康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开始以更加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姿态,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从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再到物质层面,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向世界郑重宣布了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并强调指出:“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随后中国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从而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行动。 如今,“一带一路”建设逐步与沿线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务实合作,开辟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天地、新方式、新路径。 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 “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为中产阶级提供了进步机会,但这个体系如今已经破败。”这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1月在以视频方式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发出的感叹。 除了在控制疫情方面表现不佳,让马克龙有感而发的,还有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各种制度缺陷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凸显,比如贫富差距拉大。 据统计,年3月~12月,美国亿万富翁们的财富增加了1.1万亿美元;全球富豪前10名,其财富增加了亿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却有万人返贫,万人失业,0万人陷入饥饿,排队领取免费食物。 一个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从历史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方案基本上是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设计出来的。 但事实表明,不少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性,错过了发展机遇期,进而落入了发展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年间,世界上先后有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最终只有13个实现了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跨越。绝大多数国家和绝大多数人口并没有通过西方现代化模式摆脱贫困。 人类实现现代化,并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需要有更多种可能。 踏着小康建设的鼓点,中国开启了自己的现代化摸索之路。这条路,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先进的发展经验,同时依据国情大胆创新,在现代化的价值选择、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和制度安排、现代化目标的构建和评判标准等方面克服了许多西方现代化方案所存在的弊端。 例如,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道难题。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认为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理论。 实践证明,通过独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发展才取得的成就,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变身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 “中国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索出一种可资借鉴参考的现代化新模式,让许多想发展、要发展的国家看到另一种方式是可能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提供更多现代化启示 截至年,世界上共有约20个发达国家和10亿人实现现代化。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人数超过发达国家总和,难度之大、挑战之多,不难想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融入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顾小康路上刻写下的这一个个“现代化关键词”,浓缩了中国人民的发展智慧,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更多启示。 启示一:必须要立足本国国情,同时也要吸收外部经验。 在众多现代化后来者当中,为什么人口最多的中国能实现全面小康?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认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途径,就是既要尊重现代化规律,也要尊重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坚持走自己的路,始终注重本国发展道路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只有这样,本国才能获得其生存发展的主动权、主导权。 因此,中国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对后来者而言,学习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但学习不等于套用,一些发展中国家正是因为简单用西方的“鞋”套本国的“脚”,不但没有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反而导致两极分化、经济停滞等问题,迟迟未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 启示二: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国家,党中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也曾遭遇过各种内外部困难与挑战,但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始终坚持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 启示三:始终注重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 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往往是“效率优先”,没有很好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我国坚持政府力量与市场经济兼容,既强调公平,又保证效率,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我们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既不强调市场万能,也不是政府决定一切。”张燕生告诉记者,我们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鼓励各地政府之间竞争、企业之间竞争,相互学习竞赛,把社会发展活力调动了起来。 当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时,党中央又在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启示四:与时俱进,分阶段设定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决定的主要发展任务有明显不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正确的现代化战略、方针和政策。 从我国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现代化建设就是按国家发展计划或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全面推进,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在清醒认识基本国情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又演变为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平衡发展,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启示五:将独立自主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思路。 将自己国家的发展依附于其他发达国家,终究摆脱不了被洗劫一空的厄运。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走西方现代化已经走过的道路,并最终跌入西方“依附发展陷阱”。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步领会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通过多年的探索革新,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