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著名作家杨星火来到墨脱,走进墨
,工作笔记36
杨星火
美丽的墨脱
一、采访墨脫独立营营长周耀荣
﹙年9月26日﹚
墨脱在藏语中意为“花朵”,墨脱县:花朵县。
墨脱,以前不叫墨脱,叫白马岗,历史上有“博隅白马岗”之称,藏语意为“隐藏的莲花”。有资料显示,墨脱原属波密王管辖,上世纪20年代西藏噶厦政府与波密王(今波密)之间爆发战争,波密王战败,墨脱直接归西藏地方政府统辖,噶厦政府将墨脱分封给色拉色(拉萨的色拉寺)丶倾多寺丶松宗寺(今松宗)三个寺。三个寺为了好管理,各自建宗(相当于县),年把三个宗统一建成墨脱县。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周边雪山环抱。墨脫县平均海拔米,最低海拔米。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从北部高达米的南迦巴瓦峰,下降到南部仅数百米。四面环山,形似莲花。这里的地形可以用“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的民谣来形容。
墨脱县境内有雄伟壮观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这两座山峰是东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两座山峰,峰顶常年白雪皑皑,银妆素裹,与山峰南坡上遍地生长着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雅鲁藏布江在两座山峰的夹峙中咆哮而出,于崇山峻岭间劈开一道深达五千多米的深壑,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长最险峻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左:珞巴族;中:汉族;右:门巴族。(冀文正提供)
墨脱县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门巴族、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整理者注:墨脱县是到年为止,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墨脱县土改基本完成。墨脱县驻军一营党委的《土改总结报告》称:该县一九六七年九月全面进行土改。全县大约一万一千八百平方公里,有一千二百零一户,五千六百八十人,其中门巴族六百九十户,三千四百八十八人;珞巴族一百七十四户,九百零二人,其余为藏族。已建立了一百二十个互助组。这是西藏最后完成土改的一个县”。
年5月份,团奉命进驻墨脱、地东。干部战士从林芝出发,徒步7天,翻越了喜马拉雅山,攀登了众多悬崖峭壁、通过了蛇山,蚂蟥区,独木桥,历经艰辛进驻到墨脫县。当时全县有多人。
年,团撤销,整边为边防独立营,长期驻守墨脱。部队成立了独立营党委。在军区党委领导下,为完成保卫边疆,对敌斗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等任务,全营干部战士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全营指战员们牢固树立了“艰苦为荣,边疆为家”的思想。部队驻地在山包上,柴禾,水都要在山下背(挖蓄水池),饮用水都很困难,生活异常艰难困苦。巡逻道路异常崎岖狭窄、山高坡陡,蚂蝗肆虐;边防对敌斗争比较复杂。
我们经常给群众讲阶级斗争,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增强边防对敌斗争覌念。驻地群众先后两次抓住特务交给当地有关部门。
为了搞好军民关系,部队帮助群众春耕秋收。部队放电影通知群众来看电影。群众来看电影时,步行约一个小时,并主动背着柴禾送给部队。
我营部队驻守在墨脱县,一连分布在北起多雄拉山南麓,南至雅鲁藏布江边的七个点上巡逻执勤,戍边御敌。这里,战士们在巡逻路上钻密林、攀绝壁、过塌方;淌冰河、喝溪水、啃干粮;特别危险。他们还时刻面对蚂蝗、毒蜂、毒蛇的袭击。还要忍受饥饿、缺氧、严寒的困扰。巡逻时,稍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每年有九个月与外界隔绝,消息闭塞,上年的报刊,信件第二年才能收到,战士们称为“年度报”、“年度信”。有的干部战士得知亲人病故的消息时,病故亲人的坟上已经長满了青草。有的接到未婚妻的“吹灯”信时,未婚妻早已与他人洞房花烛夜了。部队所有物资全靠人背马驮,往返一次需要10天左右。
墨脱气候多变,有时气温高达摄氏38度以上,骄阳似火。有时阴雨连绵,连续一、两个月见不到阳光,衣服被子受潮发霉,天长日久,许多同志患了风湿关节炎。
这里蚊虫多,蚂蝗多,病多。有一种常见传染病就是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而墨脱医疗条件很差,没有药。在我们部队进驻以前,谁要是患上这种病,那就只能“听天由命”,由巫婆神汉忽悠病人。我们曾听说这样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
年的冀文正。(冀文正提供)
那是年,十八军53师团2营6连文化教员冀文正,被分配到墨脱开展群众工作。有一天,他进村遇上一酋长女儿得病了,酋长没有办法。冀文正决定去看看。他走到那户人家,只见门口挂着树枝,是不欢迎生人的意思。但冀文正说:“我能治好你女儿的病。”酋长才抱着试试的想法,让他进了屋。他进屋询问了病人情况,确定是疟疾,就把自己带的奎宁给姑娘服用,结果3天姑娘的病就好了。姑娘一家都很高兴。
冀文正的工作也开展得很顺利。姑娘身体康复后,爱上了冀文正。姑娘每天在距冀文正住屋50米左右的一块石头上唱情歌。她唱到:"天上圆圆的月亮,请不要匆匆走向西方,我和情人相会,想借用你的银光。”冀文正很感动,但当时部队有规定:军人不能与少数民族通婚。他托人去解释,并把一个女战友的照片给姑娘看,说是自己的结婚对象。那姑娘才唱着伤心的歌告别。伤心的告别歌是这样唱的:”太阳翻山走了,留下一片黑暗,情人抛我走了,留下满腹心酸。”
门巴族姑娘纺线。(冀文正摄影、提供)
二、采访地东边防站站长徐德银
地东村位于墨脱县背崩乡,雅鲁藏布江西侧山坡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域,背靠邦果山下,北邻阿苍村,东邻雅鲁藏布江。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地东村居住着户门巴族人。传统门巴族人的民房都由四个木头柱子支撑,两长两短。村庄的房屋上上下下,依次错落,翠竹、桔树掩映其间。
门巴族人种植水稻、玉米、鸡爪谷、荞麦等粮食作物;种植茶叶、柠檬、香蕉、橘子、甘蔗等经济作物。
地东村的村口
年,我们在地东建立起地东边防站。地东边防站与根邦拉印军据点对峙,根邦拉山脊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地东边防站驻地前面还有个喜绩村,居住着门巴族人,距我营驻地走路三小时,距印军驻地走路两小时。
喜绩村边防对敌斗争比较复杂。喜绩村群众在前面,部队在后面,两边﹙中国和印度﹚都来影响群众,争取群众。印军来喜绩村是下坡路,比我们方便。印军用吃、喝来拉拢腐蚀干部群众。
我们去了工作组,立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我们要做好军民联防,军民关系融洽工作。我们去帮助群众春耕秋收,教群众科学种粮、种菜技术。我们还帮助群众打扫卫生,教他们唱歌,教他们读毛主席语录。群众向工作组诉说了印军压迫老百姓的苦,他们思想顾虑很多。我们就对群众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忆苦思甜教育。请当地年长者忆苦思甜,讲旧社会帮头人的辛酸生活,看现在新社会的吃和穿的幸福日子。
我们请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讲他过去的经历,他说:“过去到印度干活,做一天工,只给一鸡蛋壳盐巴”。过去刀耕火种,种得多,收成少,一年来不够吃。现在农业学大寨,沒有缺粮户,家家还有余粮,幸福生活靠共产党,毛主席的政策好。过去,墨脱摏出大米,群众背到拉萨进贡给领主。背粮的道路山高坡陡,艰险难走,泥石流塌方,冰川暴发,死了不少人。
年,有一次流感加地震,村里死了二十多人。年西绩村人得疟疾,人全部倒下,沒有一家冒烟。我们去帮助群众喂猪、磨面、烧水、煮饭、治病,一个星期后,人的病全部治好了。一位上年纪的群众说:“过去,要是得了这种病,全村人不死绝,也活不了几个人”。我们要感谢恩人解放军,感谢救星毛主席。群众悄悄给连队送来肉和菜。
美丽的墨脱村寨
年,地东村成立了民兵排,有的群众沒有参加上民兵,几天不吃饭。民兵排在部队的指导下,军事训练,实弹射击成绩都较好。我们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保卫好边防。民兵排长把哪些人可以随部队一道参加巡逻,哪些人当向导放心,哪些人搞运输合适,哪些人在家看守可靠,哪些人支前勇敢等都有备案,做到心中有数。喜绩村有个叫白登的民兵,他是组长,年执行边防巡逻任务,他主动申请给部队当向导,连队给他发一双胶鞋。巡逻回来后,他把胶鞋留在连队,并说:“今后来执行任务再穿”。
年喜绩村群众给地东边防站修了三间拥军房。年又重新修建一次。村干部还动员全村群众修了一条便于巡逻的小路。边防站的指战员与地东公社群众一起还修建了一个10瓩的发电站。村民们主动给地东边防站送柴、送水。共计16户,人次。边防站也修建了爱民房,方便群众来治疗各种疾病。
有情况时,群众自觉地组织起来捉匪特。有一次,三个老人看管包谷时,发现一个可疑人。三个老人举起砍刀,把他围起来,他们觉得这个人来路不明,就把他抓起来,送到驻地有关部门。经审问,结果是一名印度越境特务。
自我们在地东建立地东边防站以来,我们与喜绩村的门巴族人民结成了亲密关系。现在喜绩村门巴族青年都会说汉话,他们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地东边防站为巩固边防,建设边疆,做出了优异成绩,被西藏军区命名为“红色边防站”。
通往黙脱的公路
整理者注:墨脱过去因为没有公路而称为“高原孤岛”。年,全长公里、跨越了6条断裂带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让墨脱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也彻底告别了只能在冰雪消融的季节,靠人背马驮搬运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的生活场景。公路叩开了墨脱发展的大门,给墨脱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墨脱县城
(注本文插图照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星火四川省威远县人。年生。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随十八军进藏。曾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边防建设等。在西藏工作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诗人。
本文由刘光福、雪松整理。
作者:杨星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