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处女作,雷佳音罗海琼等同门子弟,
“刘老师说,雷佳音,你来演男一号,”从电影《吹哨人》到电视《长安十二时辰》,正当红的雷佳音怎么重演“处女作”,对于当年第一个“男一号”,他坦言:“那是真的对我来说很重要,也是一个意外的想象,我真的没想到,他会让我去演他的男一号。”
雷佳音说的刘老师,正是母校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刘宁。而那部“男一号”作品,是他们班演的实习大戏《小井胡同》。“到现在那个剧本,还放在我的书房里,是一个黄色的32开的一个剧本。”
每天都是教师节,10晚日在“谢谢您,我的老师”上海教育电视台教师节主题活动中,雷佳音、张晞临、罗海琼、薛佳凝、王一楠、娄艺潇、王彦霖等一众影视剧演员兼同门弟子,将刘宁教授和师母上戏表演系副教授王苏老师推上电视荧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这一个月全城热搜的恩师故事中,这也成为上海教视特别节目精选的代表性师恩交集。
37年,这对教师夫妇默默无闻成为“造星”园丁。在上海西部,就是这一家星工厂。“工厂”一角有个小楼,小楼里面有个工作室,工作室里就是这么两位上海教育系统的模范佳侣。
对于一届一届明星学子,刘宁老师坦言,“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历中,可能我显示出来的更多是严厉。”的确如此,学生张晞临形容他:“严厉、板着张脸,不爱说话,看着他害怕。”罗海琼也说:“我觉得我们班好多人都挺害怕他的,我也害怕他,因为他上课的时候挺过分的,他是真不看你,他老是耷个身子,然后一个后背对着你。”
罗海琼当时不理解,而今理解了表演这种整体性,“他给你所有的东西,给你一句话,你会悟半天。”学生薛佳凝记得那时上课,突然刘老师就坐到桌子上了,然后就跟他们说:“大家都停下来,聊聊人生吧。”她后来才发现,这种方式很快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她略带调皮地告诉退休了的刘老师,“这两年你头发全白了,可是我觉得你长得更帅了。”
连刘老师太太王苏也说:“我中戏毕业以后看他上课,我说台词课还能这么上?当时觉得特别惊讶。”雷佳音回想起这段“入戏”过程,通过不断交流,你发现这人在特别坚硬、特别有方法的同时特幽默,“我们班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他,他特幽默。”
“老师身上,他没有一些其他属性,他一直就忙于专业,不会跟我们有什么过多的瓜葛,”雷佳音说,但通过他表演上课的那种魅力,所有人都喜欢他,“专业属性特别强,一辈子就研究学问。”
雷佳音班上出演的《小井胡同》剧本,现在已经被翻烂,都快碎掉了,上面还有好多笔记。这个“男一号”表示,“可以说这是我自信的第一步,我就好像在演戏的时候开窍了,是刘宁老师教我的。”
“我们再去拿出我们的笔记看的时候,老师当年教我们所有的东西,现在我们还有的东西,还在慢慢把它捡起来,”罗海琼说:“这些东西其实支撑了一个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未来能够走多高、多远。”她表示,当时老师把底子已经给我们打在那儿了,而且绝对不是皮毛的东西,是给我们往下扎的东西,“至于未来是什么,其实根已经决定了很多。”
学生王一楠也表示,他教你技术、教你能力,教你在未来的立身之本,老师们更教了我们最初对这个行业一种最正确的表演认知。王苏笑言,其实和其他行业一样,“我跟刘老师特别坦然,觉得这就是我们的一份工作,我们只要兢兢业业的,把这份工作做好就可以了。”
“虽然毕业很久了,但是没事我也喜欢去叨扰您,去学校去看您,遇到问题也会给您打电话,”娄艺潇通过电视荧屏对王老师说:“千万不要觉得我烦,在这里衷心地祝福王苏老师,一切顺利、事事顺心。”王彦霖也告诉新老同学,“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你这辈子做学生都是一个幸运的学生。”雷佳音笑着祝福老师,“最重要的是你那个老顽童的心态,要更加地膨胀,我们玩会叫着你的。”
从打磨声音到锤炼形体,以及激发他们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信心,启蒙老师们给予的言传身教,直到现在依然是所有学生成功路途上的指路明灯。
在黄浦区,有一所名叫阳光的学校,这里的孩子与普通孩子有一点小小的不一样。虽然先天的遗憾暂时无法改变,但好在老师的爱如阳光普照般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涨姿势”学本领,感受融融的暖意。“老师,我爱你!”面对镜头,这简单的一句话,这些孩子说得格外用力。
今年疫情突如其来,在无数大爱故事中,同样有许多师生情谊在闪闪发光。黄欢与赵雷,一对毕业后15年未见的医学院师生,在从上海逆行武汉的最前线隔空重逢。一个在火神山做病理解剖,另一个在雷神山的icu病房施救患者——曾经的师生,如今的战友,这成为故事里“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医学誓言代代传承的最好注脚。
此轮疫情还隔开了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湖北籍学生李镇洪和老师同学们的距离。为了给身处疫区的李镇洪加油鼓劲,年轻的班主任晏丹丹号召全班学生为他送祝福。于是,35段短视频应运而生,每一段都凝聚着孩子们对自己同学的爱,当阴霾过去,师生重聚,他们成长得更为勇敢,也更懂得爱。
师恩在“空中课堂”被感动、被激荡,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自从年复旦附中首次招收西藏高中插班学生以来,已有多名藏族学生在这里学习。白玉兰下的一群教师,挽起格桑花下的雪域少年,在大都市的怀抱里享受优质教育,助力雏鹰早日翱翔。从雅鲁藏布江边到黄浦江畔,盛放出一朵朵用爱浇灌的民族之花。
桃李虽不言,师生故事多,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