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是重要推动力余永定既能弥补

白癜风病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51004/4705467.html

来源:睿见Economy

  年,考虑到疫情冲击等因素,政府工作报告未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我国经济实际增速为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6%以上的目标,最终实现8.1%的增长,两年平均增长5.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GDP增速目标为5.5%,略高于此前市场5%-5.5%的普遍预期。面对这一增长目标,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表示,“是合理的,虽然有难度,但经过艰苦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只要不存在通货膨胀失控的危险,只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就应该把经济增速定目标定的尽可能高一些”。

  在对话中,余永定多次强调了“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各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在市政设施领域的短缺依然十分严重,不存在投资饱和的问题。“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既能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又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增长,何乐而不为?”

  此外,对于未来如何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怎么看待“通胀”等问题,余永定在与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对话时给出了答案。

  以下为对话:

  年GDP增速目标为5.5%

  虽然有难度,但经过艰苦努力是可以达到

  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是什么?可以给出怎样的评价?

  余永定:年中国成功控制了疫情实属不易,在年又取得了8.1%的增长实绩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如果扣除“基数效应”,中国经济实际上依然处于始于年第一季度的增速持续下跌的路径上。年还不能说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已经发生转折。对于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应该抱有信心。

  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GDP增速目标为5.5%,您怎么看待5.5%这个数字?世界的经济走势又如何?

  余永定:我在年力主GDP增速保6%。由于年至今出现的疫情,中国可以略微降低年GDP增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GDP增速目标为5.5%,我认为是合理的,虽然有难度,但经过艰苦努力是可以达到的。确定5.5%的GDP增长目标可能标志着中国自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结束。

  经济增速长期、持续下滑,就会因所谓“磁滞效应”导致增长潜力的下降。例如,长期失业的工人难以重新就业、团队解散后难以重新组织。听任经济增速下滑、听任投资增速下滑,不但当前经济增速会下降,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因经济供给面增速的下降而下降。这种情况,与其说是经济增速不得不下降,不如说你认为它必然要下降,不去投资,结果经济增长潜力就真下降了。这是典型的“预期的自我实现”。

  总之,只要不存在通货膨胀失控的危险,只要没有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明显风险,我们就应该把经济增速目标定的尽可能高一些。我非常赞成政府超市场预期,把GDP增速目标定为5.5%。

  至于世界经济增速,在不考虑黑天鹅事件的前提下,由于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升息,退出QE)和美国财政政策扩张度的下降,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升,年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下降。国际权威机构普遍预测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比年有所下降。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一份《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速至4.1%。与年的5.5%相比,下调大约1.4%。虽然定量困难,但世界经济增速下降的大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

  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

  既能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又有利于未来经济增长,何乐而不为?

  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中央经济工作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未来如何应对三重压力?如何稳投资?稳消费?是否有优先级?

  余永定: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过程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进口-出口)三大部分构成。投资主要由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三个部分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是收入、利息率、资产价格、通胀预期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变量的函数,是由市场上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所决定的。

  虽然政府政策在不同程度上能够影响这些变量,但对这些变量的影响能力是有限的。例如,通过发放消费券能够刺激消费,但作用有限且操作难度很大。更重要的是,消费主要受收入和收入预期的影响。例如,得到食品消费券,消费者节省了食品消费支出,但如果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佳,消费者大概率会把省下的钱变为储蓄存款,而不是用于增加消费。目前的环境下,政府最能影响甚至直接控制的唯一宏观经济变量是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可以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影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或资本形成)增速,并进而影响GDP增速,实现稳增长。

  当然,强调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对年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无需努力增加居民消费。因为这不仅仅是稳定增长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应该对因疫情而处于困境的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提供必要救助。

  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有学者认为“投资贡献下降,稳投资不可持续,过去中国经济的确是投资驱动,但现在已经不是投资驱动,将来更不是。”您怎么看?

  余永定:如何看待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经济增长是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供给方而言,增长的动力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就需求方而言,是有效需求的增加。当经济增长受供给约束时,GDP增速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决定的供给增速。在经济过热,供不应求时期,往往会出现物价的普遍上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常见的约束是需求约束。GDP增速取决于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出口-进口)三大部分构成的总需求。为了提高经济增速必须提高总需求的增速。相对于总需求中的消费、净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有较强的控制力。在经济不景气期间,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以创造“挤入效应”,带动各个领域的私人投资。

  如果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又当别论,但事实是:中国各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在市政设施领域的短缺依然十分严重,不存在投资饱和的问题。不仅如此,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可见,无论是在传统的市政设施和交通运输领域还是在新基建领域,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都是极其巨大的。

  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是不应轻易放弃的。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投资是消费的延迟,增加投资意味着同期消费的减少,但投资—消费的延迟可以通过经济增长为未来带来更多的消费。当然,凡事都有个度,不能走极端。投资率太高,也有很多弊端。但就中国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特别是考虑到经济增速下滑,消费需求不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既能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又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增长,何乐而不为?当然,总结-年的经验教训,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经济增长不能操之过急,除了必须事先有充分的项目准备之外,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注意改善基础设施投资融资结构的调整,要一方面防范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让地方政府、城投公司、银行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融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应对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但不能过犹不及,因噎废食

  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您之前在文章中谈到,“中国没有通货膨胀,甚至出现通货收缩”,但老百姓普遍感觉到物价上涨,生活成本上升,您怎么看?

  余永定:我的原话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处于低通胀甚至通货收缩状态。例如,PPI(生产价格指数)在年3月连续54个月都是负增长,直到年前两个季度,我们的CPI和PPI都是不高的,平均来说CPI在过去10多年大概不超过2%。年下半年物价,特别是PPI上涨较快,但最新的数字显示,目前在CPI继续保持低水平,而PPI则已经开始回落。”在此段文字之后我提到“没有通货膨胀,甚至出现通货收缩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实际上是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的”是就经济增长是否受到通胀制约而言的。并不是对当前通胀情况而言。

  关于当前的通胀,我的看法是“CPI继续保持低水平,而PPI则已经开始回落。”但是我依然想强调,中国的通胀率在世界上一直是处于较低水平的。中国应该对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但不能过犹不及,因噎废食。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活力的源泉,没有足够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无法稳定物价和稳定金融。因而在增长和物价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天平应该向稳增长方向倾斜,应该全力保障GDP5.5%目标的实现。

  由于地缘政治形势的风云突变,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这种情况肯定对中国国内的物价形势造成重要影响,但就全年情况而言,这种状况究竟会持续多久难于判断。需要强调的是,供给冲击造成的物价上涨不是紧缩财政、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紧缩政策,很可能导致经济陷入滞胀。

  中国经济增速自年开始逐季度下滑,由12%左右下降到6%以下。在经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下滑是自然现象。但是,在十年之内经济增速下降一半是否是自然现象则很难说。在过去十年,中国的CPI始终保持在2%以下,PPI一度连续54个月负增长说明中国经济总体来说是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一直维持比较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总之,我想强调的是,中国不应放松对通胀的警惕性。但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通货膨胀不是主要威胁,稳增长才是第一要务。增长了,收入提高了,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持久的保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