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颗第二代风云业务星将在十四五期间完
年是
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
50年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
部分领跑的发展历程
在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座谈会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介绍
“十四五”期间,集团公司将完成7颗
第二代风云气象业务卫星研制任务
实现高低轨卫星
业务接替、多星组网、互为备份
支撑“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到年,我国将实现
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
综合观测体系的更新换代
卫星综合观测能力、定量产品精度
和应用服务水平将实现国际领先
今天,让我们跟着由航天科技集团
研制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回首风云岁月,俯瞰美丽中国
1
年9月7日
风云一号A星搭乘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飞上太空
传回了第一幅彩色合成图像
悠悠白云,深邃海洋
斑斓大地,尽收眼底
▲风云一号A星首幅图
年6月10日
风云二号A星发射升空
标志着我国进入
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时代
在监测台风和海洋天气、暴雨预报、
防汛服务、航空气象保障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云二号A星首幅图
年6月5日
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
并西移至印度洋上空
成为肩负服务国际社会使命的
“一带一路”星
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和地区提供专属服务
▲风云二号H星彩色合成图
年5月27日
风云三号A星成功发射
极轨气象卫星迈入“风三时代”
卫星载荷数量从
风云一号的1个增加到11个
分辨率达到百米量级
实现紫外、可见光、红外和
微波的全谱段观测
我国气象卫星技术
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风云三号A星首幅图
年11月15日
风云三号D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系列的第4位成员
帮助人们更早获知未来天气状况
降低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风云三号D星获取的全球影像
年5月8日起
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首发星
风云四号A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除我国外
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多个国家
都可同步接收卫星的数据和产品
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支撑
▲“风云四号”A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年2月20日13:50(北京时)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图像
▲风云四号第一套彩色合成图动画
2
风云四号A星的成功发射揭开了
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升级换代的序幕
大幅度提高我国天气预报、
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
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并广泛应用于
气象、水利、农业、林业、
环境、能源、航空和海洋等领域
特别是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台风监测:风云四号A星于年9月15日监测台风山竹
▲海洋监测:风云三号D星全球台风监测图
▲大雾监测:风云四号A星于年5月17日监测黄海海域大雾天气
▲高温监测:风云三号D星于年7月24日监测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汉大部、江南中西部、华南局部等地大面积的地表高温
▲积雪监测:风云三号D星于年2月7日监测京津冀地区积雪覆盖情况
▲年3月21日-年3月31日全国积雪覆盖图
▲雾霾监测:风云三号D星于年2月21日监测京津冀、山东等地霾天气过程
▲植被监测:风云气象卫星监测三北防护林华北地区年与年植被指数变化情况
▲年全国植被指数图
▲全球植被监测图
▲水情监测:风云三号D星与高分卫星遥感影像对淮河蒙洼蓄洪区周边进行连续的水体监测。图为年7月20日的水体提取范围叠加图,可见蓄洪区的水体面积明显增加
▲干旱监测:风云四号A星于年4月1日-30日监测云南省及中南亚部分地区干旱
▲沙尘监测:风云四号A星于年5月4日监测内蒙古强沙尘天气
▲火山监测:风云四号A星于年1月12日监测菲律宾塔阿尔火山喷发
▲火情监测:风云三号B星于年3月30日监测四川云南火情
▲北极海冰监测:风云三号A星于年6月4日监测北极地区冰裂
▲南极臭氧监测:风雨三号A星监测南极臭氧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3
风云气象卫星也是
我们俯瞰大地的窗口
透过风云
我们看到了“美丽中国”的底色
山为骨骼,河为血脉,湖作眼眸
大地的肌肤是五彩斑斓的
▲黄河流域
▲喜马拉雅山
▲昆仑山脉
▲雅鲁藏布江
▲青海湖
▲纳木错与色林错
▲红海亚丁湾
▲非洲西北部佛得角群岛
辽阔的土地上
山川交错、绵延起伏
水光山色、星罗棋布
在更为辽阔的天空中
或云蒸霞蔚、或海山日暖
或风月光寒、或雨洗黛吟
是与大地辉映的壮观气象
尽收风云卫星宽广的视场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