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摄影记者的离去,为何让人如此痛惜
他来自“世界屋脊”西藏,十余年如一日用镜头记录着这片高原上历史的变迁。
摄影师同行们评价他的影像充满神性和爱。他的一组《与太阳赛跑的转场——西藏冰湖上的千年牧羊路》获得中国摄影界数个最高奖项;
新华社同事们说他的文字也满含灵性,且永远年轻热情,无数人记得这个藏族汉子特有的幽默和真诚;
更多的人则感慨他对人生的感悟: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你必须通过一段段轮回与磨难,像幼小的鲑鱼,游历完世界,返回原来那条小溪,才能产出那堆卵。
他总结人生的那句话直透人心:能够身处漏洞百出的生活而依旧充满喜乐,大概就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了。
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今天早晨,新华社最优秀的藏族记者,我们最心爱的朋友普布扎西离开人世。此刻,无数人伤痛不已,而这伤痛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
摄影部宋为伟:“我曾认为摄影是比拼驾驭机器,但很多年后,我发现摄影其实就是你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理解的一种独特而直接的表达方式。”——普布扎西
摄影部吴建路:那天你用虚弱的声音给我打了10分钟电话,没想到竟成了你与我的道别。你说,人这一辈子就是生老病死的过程,你不怕……
国内部陈聪: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
很多个答案涌入脑海,思绪万千。因为一个极微小的事件,普布扎西与弟弟彼此的命运为之一变。他的人生很厚重,但他弟弟的人生也未尝不多彩。
如今,他的一部高原传说已经落幕,但对于我们来说,唯有感叹:人生是一部太过仓促而晦涩的书。
广东分社肖思思:“此时,一首牧歌,以神的姿态,摁下了我的快门”,留下这样神来之笔的、高原上最有灵性的普布扎西今晨走了,没有告别。他拥有过让人羡慕的最好的时光,也如他一直相信的那样,应是轮回到了更好的他处。
还在世间怀念他的人,无比难过……
湖南分社袁汝婷:印象中,普扎老师不仅照片拍得特别好,也是新华社文字功底最杰出的摄影记者之一,几篇稿件读来隐隐令人震撼。一路走好。
……
谨以此旧文,悼念我们亲爱的同事普布扎西。
山沟里的弟弟
首发:年3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普布扎西
作者普布扎西,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
从拉萨开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雅江北面的家门口——西藏山南贡嘎县昌果乡干旦村,位于雅江北面的山沟里。
三年前,回家需要开车几个小时。那时有一道乡村沙石小路,迎面来车,光错车就需要很长时间。有时下雨容易积水,小车无法通过,只能掉头返回。
十年前,回家需要一天的时间,那时还没有修通通往拉萨的大桥,需要坐船跨过雅鲁藏布江,再乘坐手扶拖拉机回家。
很多年前,没桥没路。我第一次走出村庄,到达雅江对面,第一次看到汽车时,正好小学毕业。而我叔叔一辈子在村里生活,走出村庄的那一天,医院看病,从此没有回家。
如今,弟弟当家,继承家业。
我的弟弟
回头想一想,弟弟在农村生活,冥冥中是注定的命运。上小学时,家里需要一个放羊的孩子。放羊代表着无忧无虑,所有上小学的孩子们,都期盼有朝一日自己被召回去放羊。
弟弟学习好,又能说会道,父亲觉得他上学会比我更有出息。然而,他有一双甄别羊群的“慧眼”。假如我们家一只小羊跑到别人家羊群里,他能从别人家几百只的羊群里拽出来,从不失手。他也凭借独特的优势,成功卷铺盖回家放羊。
而我还在学校里郁闷了好几天,每次期末考试,我就想起大山上唱着歌,赶着羊群的弟弟,不由得心生羡慕。
前两年,弟弟把家里的所有羊陆续卖完了,一只不剩,只有手机壁纸是一头白色的山羊。现在,他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最大的女儿在内地读大学。
乡村童年的回忆,如同菩提珠子,每一粒上都有一段粗糙无比的记忆。
小时候过年,亲戚从城里带来了一个硕大的水果,还是绿色的。初一那天,父亲用刀将其切成无数个片片,家里人多,每人能拿到很薄的一片,我的那一片一口吃完了,弟弟却不舍得吃,在枕头底下藏了好几天,最后失水干瘪,不能再吃。他因此郁闷了好几天。
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次吃西瓜。从此弟弟每年到拉萨购置年货,最缺不了买一个西瓜带回去。
学生时代的我
这几年,他除了农忙季节,村里耕地种地,收青稞以外,一有机会就到城里打工。用打工挣来的钱,加上安居工程项目的补贴,弟弟在老家盖了新房,开了一个小卖部,生活变得忙碌而简单。
弟弟是超级电器迷。家里摆设了各个时代的电视机。记得很多年前,老家没电,弟弟用太阳能板发电,用自制天线接收信号看电视。村里很多年轻人聚集在大院里看电视、喝酒、吃方便面,有力拉动了小卖部的销售额,我家一度成为村里最前沿的娱乐场所。
村里终于通电了,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弟弟也换了更大、更清晰的电视机,然而再也无法实现昔日人头攒动的辉煌。院子里寒风夹着树叶好似群魔乱舞,只偶尔有人过来买烟酒。
弟弟手机更换的频率更是惊人,几乎所有国产手机都曾过手。他喜欢屏幕大、声音大、游戏多的手机。这两年,支付电话费、医药费、进城车费,他都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