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我对海洋的理解
我对海洋的理解
撰文/单之蔷
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世界上的海洋是连接为一个整体的 人生有时候体现为对一句话理解的不断深入。当你刚接触一句话的时候,它从耳边滑过,你对它没有感觉,它沉入了你的意识深处,好像已经遗忘。直到有一天你受到了某种触动,这句话就会从意识深处浮起,像一个久别的友人,让你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让你对它开始有了新的理解,甚至有了新的发现,这时你在心中默默地说:我对它的认识曾经是多么肤浅。 这样的话有时是关于人生道理的,有时是关于知识的。谈前一种,有说教之嫌,我要说的是后一种。 说起对海洋的认识,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海洋是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含义都差不多,我们在学地理的时候,往往是在开篇讲述我们居住的地球时就要说的。世界上的海洋分为四大洋,又分为各种边缘海、内海等等,但是无论这些海怎样分布,它们都是相通的。这句话很好理解,但是它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丰富到你穷其一生,也未必能穷尽它。
◎地球表面七分海洋,却没有把一公里海岸线留给内陆国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根据这两大要素与一个国家的位置关系,人们将地球上的国家分成两类:沿海国和内陆国。那些陆地领土的一部分或全部邻接海洋的国家被称为沿海国,相反,领土四周均为陆地而没有海岸的国家则被称为内陆国。和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体一样,世界各国无论数量还是面积,沿海国都远超内陆国。目前,全球共有内陆国44个(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和列支敦士登属于双重内陆国,即被其他内陆国家所包围的内陆国家),其面积总和只占陆地面积的12%。地球上的海洋是一个相互连通的整体,而陆地则被割裂,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国土无法直接接触海洋,也便无法直接参与到连通整个世界的海洋系统中来,它们的另一个名字是“陆锁国”,一个“锁”字道出了这些国家被围困的尴尬与无奈。
内陆国与沿海国的差异:一个与邻居相连,一个与世界相连 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去年我去了中亚,中亚的几个国家都是内陆国(这些国家不临近海洋,无海岸线)。在乌兹别克斯坦时,同行的一位摄影师曾经在这里为中国一家公司做过外贸生意。他们在这个盛产棉花的国家为中国购买棉花,但是整个贸易过程十分繁琐,因为把棉花运到中国必须经过第三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是内陆国,无法通过海洋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它不仅是内陆国,还是一个双重内陆国,即围绕它的国家全部是内陆国,它是内陆国中的内陆国,这就意味着它要进入海洋,要经过至少两个国家。通过海洋进行的世界贸易,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是在这个国家开始理解内陆国、沿海国、海岸线这些概念的含义的,在此之前,这些概念对我而言,是空洞的,现在它们有了骨肉,我对它们有了感受和体验。其实这些概念的意义追根溯源,还是可以归到这句话上:世界上的海洋是连接成一个整体的。 这句话意味着你从某一处海岸出发,可以到达海洋的任何地方,也可以到达世界上濒临海洋的任何一个国家。世界上临近海洋的国家占大多数,全世界共有多个国家,有多个是有海岸线的沿海国,而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只有44个。 也就是说从海岸线上的某一点,你可以和整个海洋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产生联系。这就是海岸线的价值。而且海岸线的价值与它的长短并不成正比例关系,海岸线长固然好,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区域与整个世界发生了联系。但海岸线短,即使再短,哪怕只有一米,理论上说你也可以由此进入地球上最为广阔的海洋,也可以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联系起来。因此海岸线长短只是数量问题,有与无却会带来质的差异。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土气、洋气这两个词,说一个姑娘漂亮,见过世面可以用“洋气”一词,说一个人气质欠佳,眼界狭隘,则说“土气”。“土”字为什么就是贬义词,而“洋”字是褒义词呢?我理解“土”字是由土地、“洋”字是由海洋引申来的。与土地打交道的人,传统、守旧、保守、内向;与海洋打交道的人,开放、新潮、进取、外向。由此继续引申,“土”、“土气”就演变成了贬义词,“洋”、“洋气”就成了褒义词。为什么“洋”就代表了开放、新潮、进取、外向?归根结底是因为海洋的连通性,因为海洋把各个文明、各个国家联结在一起。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通过海洋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因此与海洋打交道的人,是最先感受到了时代气息的人。 有海岸线,无论长短,都可以进入海洋,获取广阔的公海上的渔业、矿产资源,这无形中相当于扩大了国家的领土;无海岸线的国家则丧失了这些权利,即使有,也无法实现。
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差异:一个在荒漠中消失,一个在大海中重生 由内陆国和沿海国我想到了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河是指流不到大海,最后在陆地上或者湖泊中消失的河流;外流河是指最终流入大海的河流。 前面讲到了海岸线的意义和珍稀性,即海岸线意味着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往来和沟通,意味着贸易和利益,也意味着对世界的影响力。 内流河在内地就消失了,流不到大海,因此与大海没有关系;外流河就不同了,它们最终汇入大海,因此可以认为是大海的一部分,或者是大海向内地的延伸。这样一来,外流河的两岸甚至可以看做是海岸线的一部分,是海岸线的延伸。如果我们对外流河能够有如此的认识,那么陆地和海洋的关系就为之大变了。比如对重庆市的认识。如果你认识到像长江这样的外流河是海洋的一部分,是海洋的延伸,那么重庆就是一个沿海城市,是一个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通过水路和航运联系起来的城市;如果你没有这种认识,认为外流河就是河流,海洋就是海洋的话,那么重庆就是一个地处偏远内陆的内陆城市。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将导致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认识到外流河是海洋的一部分,外流河的两岸就是海岸,外流河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通,那么你就会格外重视河流的航运功能:比如长江本来是一个黄金水道,与大海相连,与世界相通,但是由于对这一点认识不足,我们在长江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就阻挡了海轮的通行。有一年我去武汉,知情人告诉我,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但在海轮通行上很尴尬:枯水期水深不够,海轮不能航行;丰水期水深够了,但桥下的净空高度不够,几千吨的海轮无法航行,而过去同样吨位的海轮可以航行到重庆。如今一道道大坝、一座座桥梁建成,长江与大海相连走向世界的航行功能只在河口一带实现。 由于认识到外流河与大海的连通性,一些国家利用外流河把内地与海洋紧紧地连通起来。比如加拿大通过开挖运河把圣劳伦斯河与五大湖连接起来,巨大的海轮由此从大西洋进入五大湖内陆地区,一些海轮就是通过这样一套海、河、湖航运系统,把产自加拿大中部大平原上的小麦出口到了中国。 由于缺少海洋意识,缺乏对外流河的认识,缺乏对“世界上的海洋是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的长江、黄河、珠江、海河、钱塘江、瓯江等众多河流,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发挥出外流河的“连接大海,融入世界”的功能。
河口:丢失一条外流河的河口,就是丢失了与之相连的整个世界 前面说到了外流河对于一个国家的内地连通海洋、走向世界的重要性,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了外流河就能与世界连通起来。因为外流河与大海相接的最重要部分是河口,即河流汇入海洋,河海相接的区域。一个国家能否通过外流河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起来,能否通过这条河走向世界,关键看河口地区是否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河流的上、中、下游都在一个国家境内,偏偏河口地区控制在他国手中,那么对于这个国家而言:这条河流连通海洋、走向世界的功能几乎就不存在了。这在地缘政治中可能是最悲催的事了,但并不罕见,在中国就很突出和典型。
◎我国河流很多,河口却很少流向大海的河流,向传送带一样,把河流沿岸地区与海洋衔接,让非临海地区也能与广阔的海洋甚至整个世界连通。我国河流众多,并且多数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但我国真正能够连通世界的大河并不多,因为有很多河流是国际河流。这些国际河流有些属于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跨国河流,如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和绥芬河等。还有一些河流属于分隔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边界河流,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遗憾的是,这些河流的下游和河口几乎都在其他国家,让我们拥有河流却无法进入海洋。 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占据了那么多河流的上游、中游,偏偏把对航运最重要的下游和河口丢掉了。如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是其支流)、绥芬河、图们江、雅鲁藏布江、怒江和元江等。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欠缺海洋文明意识,对海洋的意义体会不深;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历史文化极其发达(著名思想家顾准将中国文化概括为“史官文化”),但本应与历史并重的地理文化却极不发育,比如对于河流的了解就极其有限。说河口之前,不妨说一下河流的源头。源头本应是关于河流的重要知识,但在我国,对它的认识历史上基本都是错误的。这从一些县名就可看出,比如渭源县、泾源县、湟源县……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渭河、泾河、湟水……的发源地,其实都不是;长江曾被认为发源于流经成都的岷江,直到徐霞客将其更正为金沙江;黄河竟被认为是从青海发源后潜流地下从新疆的罗布泊流出。在这种文化下,我们也不能期待古人对河口有正确的认知,也不会有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概念。顺着一条外流河漂流而下,一直进入大海,大概不是我们这种文化追求的东西。 但其他民族不是这样。就拿俄国人来说吧,他们一直追求的就是顺黑龙江而下,寻找入海口,这被俄国人认为是整个远东地区的头等大事。沙皇俄国的海军大尉涅维尔斯科伊曾经两次偷偷地考察黑龙江,探寻黑龙江口;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沿着黑龙江偷偷地修筑堡垒,目的就是要保护船队顺江而下,找到河口,进入大海,为俄国人找到从东部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当他们找到黑龙江口,发现江口有着巨大的港湾,发现库页岛是岛屿不是半岛,因此可以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入黑龙江口溯江而上时,是何等的兴奋,这在当时成了轰动俄国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可是当年镇守黑龙江的历届将军,守着黑龙江却从未萌生过顺着这条江而下,看看它到底流到了哪里去的愿望,更没有寻找入海口,进入大海的意识。他们既没有海洋意识,也没有河口意识,更没有外流河的概念,因此他们从未产生探寻这条江流到哪里的愿望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中国还没有哪条大江像黑龙江一样适合航行 当穆拉维约夫的舰队兵临瑷珲城下,逼迫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放弃黑龙江北岸及下游和河口地区时,奕山竟然签订了条约。他在给皇帝的信中,解释说黑龙江下游和河口地区是穷山恶水,弃之是明智之举。他不知道整个东北地区的几乎所有河流(除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和辽河等)都流向这条江,最终汇入大海,与整个世界相连。我曾经顺着黑龙江而下,一直航行到入海口,我被黑龙江巨大的水量、宽阔的水面和两岸无边无际的森林所震撼。就我的经历而言,在中国还没有哪条大江像黑龙江一样适合于航行(我在黑龙江中乘坐俄罗斯的气垫船航行,后来在长江的三峡库区内看到从俄罗斯进口的这种气垫船在飞速航行,从这点可以看出黑龙江的航行条件可与三峡库区媲美),没有激流,没有险滩(这与东北的地形有关,这一带地形被称之为“波状丘陵”),一条汇聚两岸千江万河的几千公里长的大江,蕴藏着千钧伟力默默地流淌。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额尔古纳河这些黑龙江的支流,和黑龙江上游所组成的水网,几乎覆盖了我国东北地区的角角落落。如果黑龙江江口不被俄国侵占,那么整个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都可以通过这条江进入大海,航行到世界各个角落。 黑龙江与世界的连通性和意义,在穆拉维约夫签订完《瑷珲条约》后,立刻就得到了证明,穆拉维约夫率领舰队,顺流而下,到了河口,进入大海,又掉头北上,经过鄂霍次克海,到达了堪察加半岛的最大城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当时正处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这座城市受到了英法联军的围攻,岌岌可危,穆拉维约夫的舰队送来了他们急需的武器和弹药,挽救了这座城。
◎图们江口已离开我国国土,鸭绿江口也正在远离
我国东北地区的国界线,几乎全部以河流来划分。其中图们江和鸭绿江是中朝两国之间的界河。图们江直通日本海,总长度为公里,从源头开始即为中朝界河(界河段长公里),在河流末端即将汇入海洋的15公里河段,图们江不再与中国版图有关系,而成为俄朝之间的界河。如今,站在我国国土的图们江畔,可以清晰地看到俄朝铁路大桥,可以遥望并不遥远的日本海,却无法真正地触摸这片海域(下图摄影/单之蔷)。鸭绿江在中朝之间流入黄海,河口为中朝共用,但实际情况是,该河下游至河口分布的众多岛屿,绝大多数归属朝鲜,尤其是入海处,鸭绿江的主航道就位于朝鲜的绸缎岛、薪岛和其本土之间,而且这两大岛在不断地淤积扩大,现在几乎与我国国土相连,鸭绿江口正在与我们远离。
丢失河口最悲催的事例是图们江,这条江是中国与朝鲜之间的界河,一路上中朝两国隔江相望,一同奔向海洋,然而就在要与大海相汇的最后15公里处,朝鲜与俄罗斯拉起手来,把中国人拦住了,原本为中朝的界河,现在成了俄朝的了。我曾从长白山的源头开始,沿着图们江而下,就在快要入海处,俄军的哨所拦住了去路。爬上一座山头眺望,大海就在眼前闪烁着蓝色的光芒,但我只能遥望,却不能前往。 黑龙江口的丧失,图们江口的丧失,绥芬河口的丧失……内蒙古东北部以及东北地区的边界为大江环绕,但这些江河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扬帆出海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通道,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锁链。
不要让鸭绿江口变成第二个图们江口
◎鸭绿江口淤积严重,朝鲜的岛屿在快速“长大”每一条河流都有其自然的演化变迁过程,河道的侵蚀和沉积时刻都在发生。但对于界河来说,河岸和河中岛屿的每一点侵蚀和沉积将意味着河流两岸国家国土面积的变化。鸭绿江从长白山源头至入海口,全长多公里,相对落差达多米,上、中游冲刷强烈,而下游和河口地区淤积严重。有研究数据表明:仅年至年,鸭绿江下游段中国一侧淤积面积10.91平方公里,朝鲜一侧淤积面积23.46平方公里。从遥感影像图上不难看出,河流带来的入海泥沙量巨大,朝鲜的绸缎岛和薪岛已连接成一个岛,与朝鲜本土之间有宽阔的河道,而与我国之间几乎就要相连,仅隔一条窄细的河道。这意味着鸭绿江口要离我们远去。 东北还有一条流向大海的河流,发源于长白山,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它就是鸭绿江,但现在鸭绿江口正在逐渐地远离中国。 这是因为江中的一个岛屿引起的。在鸭绿江河口段的水流中间有一个绸缎岛,为朝鲜所有。绸缎岛把江水一分为二,相当于把鸭绿江口分成了两个河口,一个河口在朝鲜与绸缎岛之间,由于绸缎岛属于朝鲜,相当于这个河口在朝鲜境内。另一个河口在中国与绸缎岛之间,但由于泥沙淤积,使得中国一侧的河道越来越窄,水量越来越小,即将与属于朝鲜的绸缎岛连为一体。若由河流自然发展,中国与绸缎岛之间的河口可能会在某一天消失,那么剩下的只是绸缎岛与朝鲜之间的河口。也就意味着在鸭绿江即将进入大海的这一段河口地区,河流两岸都将是朝鲜的领土。这不是又一个“图们江口”产生了吗? 若是多年前,我们认识不到河口、外流河、海洋的意义,丢掉了黑龙江口,丢掉了图们江口,尚可解释,今天如果鸭绿江口再丢失,如何解释呢? 最后我想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海象征着自由。 普希金说:“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由于大海,连杀人越货的海盗都获得了人们的赞美,如《加勒比海盗》。甚至中国明代的所谓“倭寇”首领王直说起他为什么走向大海时,也是以自由的名义:“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逍遥哉?”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的71%,海洋是浩瀚的,权力在海洋中受到了限制。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海是属于世界上所有人的,是任何世俗权力的真空。这又要回到开篇时的那句话:世界上的海洋是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进入海洋,意味着进入了世界,面临无数的选择。 “孰与海外逍遥哉?”王直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李欧张妍文图片编辑/宋文
太阳老师
ID:zjcx_taiyanag
网络·热点·生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请把它分享到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