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启示录青海日报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青藏高原是除南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中华水塔由冰川、多年冻土、季节性积雪、湖泊和大江大河组成,因而也成为野生动物的家园。本报记者姚斌摄

古代人类文明与河流休戚相关。因之,黄河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并在华夏子孙的心理构成中,凝结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一种图腾和象征。

青海,因水得名,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个湖泊星罗棋布,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每年向下游输送多亿立方米清洁水,其中,长江、黄河两条河流,经大半个中国,最后流入东海和渤海,汇于海洋;而澜沧江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注入南海,进入全球水系。

三江源水资源本底调查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4.35亿立方米,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参与评价的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

青藏高原是除南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这里也是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在气候变暖变湿背景下,中华水塔正在发生固液比例失衡的转变,影响着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多亿人的生存和发展。

据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所发布成果:中华水塔“最重要”,却“最脆弱”。中华水塔由冰川、多年冻土、季节性积雪、湖泊和大江大河组成。过去5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由万平方公里缩减为万平方公里,减少16%;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个增加到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受冰川融水径流量增长影响,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

“中华水塔”近50年来不断向失衡方向发展,主要特征是固态水储量减小。随着冰川的持续亏损,冰川储量逐步减少,冰川融水径流最终将减少甚至消失,未来可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潜在风险加剧。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青藏高原的巨型山系与大型盆地相间构成独特的高原地貌,山峦巍峨,盆地壮阔,地质遗迹奇幻多彩,山形地势异彩多姿;山岳景观带来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低海拔茂密森林与其北麓的寒旱高原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三江源区人类社会活动的日趋频繁,特别是草原过牧、猎山渔水、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突显,源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随之日趋严峻。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改善源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必须加强源区水资源保护,这不仅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的水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多年来,全省上下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立省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实施了三江源、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等重点专项工程,草地退化、荒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草综合植被盖度显著提升,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恢复,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新成效开创了新局面。

根据现状调查,当前三江源流域区内已没有大的污染工业项目,汇入河流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第三产业废水排放和农牧区面源污染物汇入。由于流域人口稀、当地农牧民主要以放牧为主,目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都不大,流域的地表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水质良好,但区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生活污水散排乱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同时,长江流域主要为牧业生产区,牲畜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随着雨水冲刷、洪水等进入水体,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年,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此后一场生态文明“大考”在这里展开。

年,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和年保玉则相继颁布禁游令,这种执念于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以换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正是秉持了新青海精神倡导的天人合一、立己达人的先进文化理念,彰显了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为维护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生态安全竭力尽心的担当与作为。

此外,三江源地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实施,通过修复河道、覆坑平整、回填表土、栽种林草、草场封育,使公顷矿区土地生态功能得以恢复,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统计数据显示,总投资亿元的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实施黑土滩治理万亩、封山育林万亩、沙漠化防治万亩、湿地保护万亩,生态移民1.1万户、5.57万人,建设牲畜暖棚5.14万户、万平方米,配发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4.08万户。

从成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相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再到如今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一代代青海人直面生态保护的历史重任,分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果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管护着这里的山川、河流、草原以及众多野生动植物,为三江源地区生态治理而不懈奋斗。

三江源,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是如此相近,血脉相连。它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中华民族共同的源。

时至今日,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仍保留了相当规模,这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以及长期以来顺应时空发展规律的生产生活习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亘古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姚斌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9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