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3亿人口,即将超过中国,印度拿什

印度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而且即将超过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印度人口已达13.73亿。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势必对其国内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印度的陆地面积仅不足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与中国相比差了多万平方公里,因此,印度要养活近14亿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精耕细作的印度

靠天吃饭的印度

印度领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面积万平方公里。锥形的印度半岛从喜马拉雅山一直延伸到印度洋。印度的平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山区仅占25%,高原约占三分之一。然而,这些山地和高原大多海拔不超过米,对农业生产没有明显的障碍。

在印度北方,它是多山和丘陵的。中间是恒河平原,孕育了许多悠久的文明。南部是德干高原和东西两侧的沿海平原。所以,印度农业的精髓在恒河流域。尽管,印度南部群山环抱,但坡度不大,气候温暖湿润,也有相当大的农业潜力,不仅能养活一大批人,而且还能提供经济作物。

印度地势低缓的主要特点不仅为交通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而且大部分土地肥沃平坦,在适合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的配合下,可直接用于农业。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印度的耕地面积为1.7亿公顷,高于中国的1.21亿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国家,但耕地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

印度的农业发展也具有气候优势: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可以常年生长,因此印度的农业生产大部分可以一年两季,有些农作物甚至可以一年三季,可以说是先天性的。

一年三季的水稻养活了大量印度人

但由于印度国土面积相对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降水条件不同,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蓝色部分年降水gt;mm)

其中,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超过毫米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南部德干高原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植在印度北部,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的冬雨,这些地区的降水量较大适合小麦生长;德干高原大部分干旱地区种植粗粮作物。

经济作物方面,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这里的土壤肥沃,靠近印度沙漠,气候又热又干,它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麻和茶叶主要分布在恒河下游和雅鲁藏布江两岸,气候湿热,排水良好,便于邻近河流浸泡黄麻秆。密集的河网为出口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殖民时期,除此之外,印度的橡胶、咖啡、椰子、豆蔻等各种热带作物也集中在印度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

年,印度66%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劳动力充足的优势。然而,农业只占GDP的18%。考虑到印度优越的自然条件,印度农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印度的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

印度的粮食危机

年以后,印度遭受欧洲列强的殖民掠夺,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时期,印度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以满足宗主国的需要为基础的。与帝国的财政收入相比,殖民地人民的生死只是统计数字。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印度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是棉花、烟草、香料、咖啡等西方国家的消费品,使印度当时的粮食生产甚至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这种情况及其后果影响了整个英国在南亚的殖民地,然而,分配不均、交通不畅和救济不足,使以往的饥荒更加严重。

印度独立后,这种强大的殖民地农业生产仍在继续。直到年,这些传统农产品仍占出口总值的52.4%。

事实上,印度一直是传统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但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很低。

独立后,为了解决国内粮食问题,改变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扭曲的生产关系,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土地革命。但由于受旧势力的影响和宗教思想的阻碍,改革成效甚微。虽然主粮种植比重有所提高,但绝大多数农民仍处于贫困状态。再加上不完全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并没有真正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和积极性。许多农民刚得到土地就失去了土地。

比如:如果村社的土地主要归地主所有,地主肯定会先种植高价的经济作物,而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不会威胁到地主,但会对农民造成致命的伤害。

因此,尼赫鲁及其政治精英未能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这导致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几乎每年都要进口粮食,给印度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尽管印度自独立以来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饥荒仍然很难根除。

除了政策因素外,印度传统农业本身也非常脆弱。印度传统农业高度依赖气候、降雨等自然条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常遭受水旱灾害。据统计,-年,因旱涝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达13次。

此外,印度农业以传统生产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现代化投资较少。独立初期,全国大部分耕地是人畜共耕,70%的耕地是雨水灌溉,没有灌溉设施。即使是现在,由于农民个人缺乏资金,再加上缺乏农业科学,很多地方没有牛的话都活不下去。

与中国相比,印度具有作物成熟的优势,但在绿色革命之前,印度每公顷水稻产量仅为同期中国的一半。从年到年的10年间,印度的粮食生产增长率只有2.5%,无法满足中国人对粮食的需求,所以我们不得不采取定量供应的措施,每人每天只有.9克,高达克,与我们熟悉的粮票时代相似。

此后不久,由于年至年连续两年干旱,印度陷入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也成为影响印度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根本问题。社会动荡和民众不满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开始实施以高产品种为主,结合水利、化肥、农机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农业发展新战略。这个过程被称为“绿色革命”。

印度铁娘子时代即将开始

印度绿色革命

年,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IndiraGandhi)接任印度总理,印度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印度第一次绿色革命持续了20多年,以引进高产粮食品种、大规模采用科学耕作和发展农业技术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进。

英迪拉·甘地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机构。印度各州普遍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业学校。基本上,每个州都要建立一所农业大学和农业科学研究所。印度为建立国际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农村基层教育也需要加强,技术有了提高,但落实技术的是基层群众。

在印度政府的努力下,高产品种面积从年的公顷增加到年的万公顷。灌溉面积翻了一番,农业机械从5.4万台增加到多万台。印度的粮食产量也从年的万吨增加到1.94亿吨。

为了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蛋白质来源),印度还发动了以发展牛奶生产为目的的“白色革命”和以渔业发展为目的的“蓝色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绿色革命”的成就让印度政府欢欣鼓舞,但印度农业更为深刻的弊端仍未消除:土地仍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根据印度政府年的抽样调查,占农民总数1.3%的富农拥有印度总耕地面积的14%,而占农民总数50%的贫农仅拥有总耕地面积的1%。此外,一些小农和边缘农民(耕地不足半公顷)由于土地不断流失,加入失地农民行列。

在农业革命中,对农业技术的投资仅限于水稻和小麦,对大豆、石油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投资很少。每年需要进口大量食用油等农产品以满足需求。印度农民无形中为政府承担了这一负担,因此印度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显著增加。

此外,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加上长期过度使用土壤和地下水,导致耕地资源承载力不断增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任何一种落后的生产技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紧张的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都可能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再次引爆印度的粮食危机。在新世纪,印度人口激增。年,它突破了10亿大关。但是,农业生产并没有相应增加。相反,环境问题与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进一步扩大。

年,印度人口正赶上中国,但人均GDP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

年,印度农业总体呈负增长。年,印度贫困线以下人口约3.75亿,占总人口的37%。其中80%是农村人口,农民年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一。

显然,土地可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但农业部门很难为这么多人创造剩余价值。

为防止粮食危机爆发,印度在总理辛格的领导下,于年实施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与第一次以解决国家粮食问题为重点的绿色革命不同,第二次绿色革命以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全面贫困为重点。是一项全面、综合的农业综合整治战略。印度政府将其视为“发达国家战略”的基础。

辛格先后出台八项政策,以推广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发展生物肥料,大力推广转基因作物,开发更多抗旱、抗病、抗虫、高产的转基因品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

印度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仍在进行中。在莫迪总理的领导下,印度人民也开始了“大国梦”,体现了他们向世界强国迈进的各方面雄心。

然而,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年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印度14.8%的人口仍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状态,15-49岁育龄妇女贫血率为51.4%。实现完全健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归根结底,印度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能否吃得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