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宣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海外网
来源:光明日报
曹文宣: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
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作为最早提出“长江全面禁渔十年”建议的学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倍感欣慰:“各地严格落实‘禁渔令’的要求,才有可能让母亲河摆脱无鱼之困。”
作为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大半生以山野为家,长期致力于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及珍稀鱼类物种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为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合理利用奔走呼吁60多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主持多项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选址和建区方案、长江上游鱼类保护方法等专题进行了极有价值的研究。
誓让武昌鱼“游”上餐桌
年出生于四川彭州的曹文宣,从小受热爱园艺的父亲影响,终日玩乐在家里的果园、花园和门口的小河边,极度热爱自然生态。
高中毕业后,他报考成都华西大学(即四川大学)生物系,师从动物学家刘承钊,并受其影响选择了鱼类生物学专业。毕业后,曹文宣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从此与鱼儿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那时水生所地处偏僻、荒凉无着,两个月后,他被安排到梁子湖研究团头鲂与三角鲂。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武昌鱼”,就是鲂鱼。年冬,曹文宣在梁子湖进行野外考察时得知,梁子湖出产的鲂鱼约占总产量的10%。由于鲂鱼生长较快且繁殖能力强,湖中又有极其丰富的天然食料,因此他认为,鲂鱼在渔产中的比重还应该大大提高。当时条件简陋,为确定鲂鱼具体的发育、孵化等生长习性,曹文宣在只有一盏煤油灯的情况下通宵达旦地观察胚胎的发育过程,并画图记录。经过几年的刻苦研究考察,他完成了论文《梁子湖的团头鲂与三角鲂》。论文中,他提出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取得团头鲂鱼苗,实现池塘养殖。他也因此成为提出武昌鱼人工养殖的第一人。
年,他在文章《漫话“武昌鱼”》中详尽介绍了武昌鱼的生物学特点和人工养殖潜力,让人们看到繁养武昌鱼的市场价值,也使武昌鱼从此“游”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九入藏区奉献科研青春
年至年,曹文宣的野外调查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13个省份,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畔都留下他的足迹,仅青藏高原他就去了9次。
那时候的野外科考,没有越野车,更没有高端装备——交通工具是简陋的木船和马匹,科考方式是挽起裤腿,徒手“摸鱼”。
在青藏高原,曹文宣和同事们爬雪山、下深涧,长途跋涉于荒无人烟的冰原,采集了近百种、上万条鱼类标本,发现了22个鱼类新种。在此基础上,他和同事们逐渐摸清了青藏高原的鱼类情况,建立了裂腹鱼亚科新的分类系统,并开展对裂腹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高原环境变化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曹文宣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特等奖各1项,年获首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累累科研硕果的背后,是数不尽的艰辛困苦:因为下河抓鱼,他不幸染上血吸虫病;在高原长期缺氧及强紫外线的条件下,他的双眼患上白内障,做过多次手术。年写《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时,他的左眼已经看不到,右眼视力仅为0.23。因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直到40岁,曹文宣才结婚。他始终未忘记恩师刘承钊的教诲:“做生物考察,要到野外去。”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曹文宣仍在参加多项科考。
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
绵延公里的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多种,其中鱼类余种,特有鱼类余种。伴随着过去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十分严重,超过30%的鱼类濒临灭绝,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资源量也大幅萎缩。
自年起,我国实施了每年3至4个月的长江禁渔期制度,这对渔业资源保护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曹文宣认为,阶段性休渔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生态问题。长江中“四大家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到5年,曹文宣在洞庭湖考察时发现,禁渔期刚刚结束渔民就下湖捕捞,很多鱼苗还没来得及长大就被捕捞上岸。为此,他在年提出,把阶段性休渔改为全面休渔十年,这样不仅有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数量恢复,也有利于以鱼为食的江豚等重点保护动物的生存繁衍。
对于长江来说,上游水域的生态修复尤为重要。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河,分布有鱼类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6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曹文宣带领中科院水生所团队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科考工作。在他们的呼吁下,年赤水河流域被纳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1月1日起,赤水河成为长江首条实施全面禁渔十年的一级支流——曹文宣的“长江保卫战”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渔民“洗脚上岸”后,鱼儿慢慢回来了。最近几年,“水中大熊猫”江豚现身长江、在水中逐浪嬉戏的消息屡见报端。“这说明长江部分江段水质在恢复,禁渔政策产生了效果。”曹文宣对此颇感欣慰。
(本报记者张亚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