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即将被超越非洲要建全球最大水电站,还
众所周知,年建成的三峡水电站一直是我国建造规模和体量最大的工程,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近千亿资金打造的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全国提供了持续不断的能源供应。
但在十年后,位于非洲的刚果河上,又有一座庞然大物即将建成,它就是英加水电站,在三期工程即将完工后,其装机容量将远远超过三峡水电站,成为世界第一水电站。
按说作为即将要被超越的一方,为何在面对这一情况时竟然没有什么反应?
英加水电站坐落在誉为“非洲母亲河”的刚果河上,刚果河,又称扎伊尔河,是世界流量第二大的河流,相比于长江流域每秒约立方米的水流量,刚果河河口的平均流量达到了惊人的每秒立方米,流量大便意味着水流急。
长江在流量大的时候也就能做到船只无法顺畅通行,而刚果河流域则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没有一条鱼可以安全游完刚果河的全程,在急流河段,它们想游到对岸都难如登天。
如果长江的脾气急,那刚果河的脾气就是火爆,且非洲整个地质板块处于拉伸状态,所以遍布大量落差巨大的裂谷和台地,出了平坦的非洲中部高原,便是世界上最狂暴的河流。
但是这一狂暴性格恰恰也是建设水电站的天赐良机,为何这么说?按照对水流的利用方式和调节能力,水电站可以分为两大类,径流式水电站和蓄水式水电站,一般情况下径流水电站的装机容量都较小,而英加水电站可以建设大装机容量的径流水电站是因为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刚果河流经赤道两侧,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因此刚果河水量大而且流量变化小,最重要的是没有枯水期,所以建造径流式水电站是最合适的,那之前有利用这一优势建成过相应的水电站吗?
还真有,刚果河上除在建的英加水电站外,还有2个超过多MW的水电站,分别是皮奥卡水电站和马塔迪水电站,这三个超级电站,被誉为世界超巨型水电站的“四大天王”,另外一座便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利用水量落差发电的超巨型水电站——雅鲁藏布江墨脱水电站。
英加水电站一期、二期、三期都是利用右岸与河道平行的恩科克罗山谷,采用无坝引水方式发电,并没有截断刚果河;而我们所熟知的三峡便是属于后者,其设有一定的库容,对天然水流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而三峡却截流了长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两座水电站在水坝类型上便不具有可比性。
英加水电站建成之后的发电量可以碾压三峡,至少从数据上看确实是这样的。可我们也不能单纯被数据所迷惑,为何非洲要在已有两座超巨型水电站的情况下还要再建个英加呢?说起非洲,我们能想到什么?
直到今天,非洲各个地区也依旧没有渡过用电这一大关,即使已有两座发电量巨大的水电站,对于整个非洲地区的供电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且发完的电你要通过线路传输到各个地方吧?可放眼偌大的非洲地区,能传输电力的设备也是少得可怜,所以英加水电站的建成才显得如此必要。
而三峡水电站在刚建成时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电力供应外,近些年三峡的发电功能反而在逐步削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三峡最初的首要建设目的,从来就不是发电,而是防洪。长江水患自古以来就没有真正断绝过。
即使是到了近现代,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洪水仍旧频发,每当遭遇特大洪水时,就连武汉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于是,为了保武汉,往往只能让荆州河段进行分洪,结果武汉是保住了,但荆州河段沿线的乡村和农田必将毁于一旦,所以为了摆脱尴尬,彻底断绝长江水患,长江三峡工程应运而生。
所以我们又可以得出,这两座大坝的建设目的也是不同的,英加是为了发电,而三峡则是为了防洪。我们也只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更加客观地往下介绍英加水电站的建造历程。
其实英加水电站的建设时间是非常早的,其实英加水电站在年就开始动工了,距今为止已经初步建成了一二期工程,然而还不能和三峡水电站一较高下,但是在年开启的三期工程将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这一期将投资亿美元建设11个水坝以及各水电项目,一旦建成将使非洲的电力生产能力直接翻番,但是该计划的实施过程却困难重重。
首先是该项目的最大投资人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在建设的关键时期跑路了,导致投资金额大幅度缩水。
其次,也是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非洲当地的技术能力完全不足以支撑这一庞大计划,完全没有相关的建设经验,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处处碰壁,长时间的拖沓也使得周边国家变得急不可耐了起来。唯一可行的便是找有经验的前辈,那谁有经验呢?中国!
彼时,刚刚建成三峡大坝的我们正享受着这一超级民生工程带来的巨大福利,于是在年,他们开始接触中国三峡集团,最终敲定由中国三峡集团全程参与英加水电站的建造工程,并且在中国建设团队的加持下,出现了我们开头的英加水电站三期工程即将竣工的消息。
所以如今我们再看这座“即将超越三峡的大坝”,毫无疑问,英加水电站会是世界第一水电站,水电站三期工程的即将竣工会为非洲人民带来切实的福利,势必也会大大促进非洲经济的发展,但在这座水电站的背后,中国基建也在默默的为非洲人民的幸福助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