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藏荒漠绿了,沙尘少了,动物回来

新华社拉萨7月26日电(记者柳新勇、翟永冠)出生于山南市隆子县一个小村庄的顿珠今年42岁,至今他还珍藏着一篇高中时用藏语写的题为《我的理想》的文章。“不管在哪里,山上没有了植被,靠它生活的动物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当一名林业专干,保护好我们的森林。”他写道。

如今,他当时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现在是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的一名员工,长期从事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工作。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公路两旁的绿色长廊(7月20日无人机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顿珠说,20多年前之所以写这篇作文,是因为自己目睹了村里一些砍伐树木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明显感觉到周围山上的树木逐年减少,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就连村里人砍柴都得到很远的地方去。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西藏生态保护工作。“十三五”时期,西藏围绕筑牢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开展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各类防沙治沙工程13.93万公顷。

山南市扎囊县的一个苗圃基地(7月20日无人机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经过国家的持续投入和各界的不懈努力,如今西藏的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态环境权益不断提升,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国家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筑牢科技文化支撑、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年,西藏累计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达亿元。

目前,西藏建立了1个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5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禁面积达到4.8万公顷,全区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逆转。

山南市扎囊县某苗圃基地负责人边久在查看基地内栽种的树苗(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让荒漠变成绿洲,今年62岁的边久绝对有发言权。他是山南市扎囊县一个苗圃基地的负责人。从年开始,边久在一片荒漠化的土地上种树,目前他的这片苗圃种植有70多种树木,绿化面积多亩。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的苗圃现在年产值约万元,雇佣70多名长期工人。由于边久在高原绿化方面的专长,西藏多个县市找他协助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多年来,他为青藏高原带去了一片片绿色。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公路两旁的绿色长廊(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据统计,年西藏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湿地面积达到.9万公顷。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沙丘上,当地群众在进行人工造林(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为此,不少治沙企业也做出了贡献。年以来,亿利集团发挥自身沙漠治理和生态修复产业优势,在山南市进行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总投资超过1亿元,建设面积约1.1万亩,带动余人就业,人均增收2.4万余元。

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桑旦罗布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山南市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构筑起了长千米、宽米左右的绿色长廊和护林地带。

“整个生态环境比原先有了很大的变化,扬尘天气逐年在减少,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不断在增加。”桑旦罗布说。

边久苗圃里经常出现的獐子(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环境绿了,生态好了,野生动物也回来了。记者在边久的苗圃看到,几只獐子在树林间自由嬉戏。边久回忆道,他最早在这里发现獐子还是在年左右,苗圃里还有狐狸,各种小鸟更是不计其数。

“每天下午,小鸟们都会出来‘开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边久说。

数据显示,西藏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效果明显,黑颈鹤由不到只上升到多只,藏羚羊升至约30万只。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发现白颊猕猴等新物种5个。

“多亏了国家的公益林管护和草畜平衡奖励等政策,我家乡的植被保护做得也越来越好。作为一个林业人,心里无比自豪。”顿珠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