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雪域通天路高原筑丰碑
央广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记者黄立新刘涛郭淼)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年7月1日上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生命禁区”世界屋脊上,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让钢铁巨龙挺进雪域高原。
青藏铁路完工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作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丰碑,入选“全球百年工程”。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也孕育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30日推出《雪域通天路高原筑丰碑》。
初冬寒夜,一声嘹亮的汽笛回荡在寂静的雪域高原。15年来,超过2亿人次的进藏旅客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净土上,枕着隆隆的车轮声安然入梦。这一切,都始于21年前,青藏铁路第三代总设计师李金城和同事们那次艰难的出发。李金城回忆说:“西宁到拉萨怎么走?接到命令以后,我就带了院里面大概几十个人,进行了现场调研。”
早在年,青藏铁路就曾破土动工。年,青海省境内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但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实力和筑路技术,格尔木至拉萨段只能一度停建。
年8月,时任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分院副院长的李金城带队进行前期勘测,确定格尔木至拉萨段的走向,那是李金城第一次与雪域高原上的恶劣环境正面过招。“‘生命禁区’这个称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人在上面啥都不干,就相当于扛了一袋面粉,即使躺在床上,你也会感觉到强烈的胸闷、气短、头疼。”李金城说。
极限挑战下,勘测队员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扛着25公斤重的仪器和装备向青藏高原挺进。“这一次我们才彻底弄清了唐古拉山崖口的地质情况,也为我们优化方案奠定了基础。因为这一趟,我们也给国家省了8个亿。”他说。
年6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被任命为青藏铁路总设计师的李金城和同事们迎来了更大的挑战:青藏铁路穿越公里的连续多年冻土区,硬邦邦的冻土受热融化下沉、遇冷冻结膨胀,会造成地基不稳定。
李金城说:“地底下的温度就是负的,土比岩石还要硬,土里头都是含冰的,(冰)一化,一到正温,上面就形成了很多湖塘,一个水塘一个水塘的。光冻土地段每公里三四个地温观测点,大平地上我们钻了28万多个钻探笔,测量它的温度。”
经过细致反复的试验摸索,李金城率领的科研团队终于交出了解决冻土难题响当当的“中国方案”。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实现冻土区时速公里,刷新了世界冻土铁路速度的新纪录,也创造了高原里程线路最长、沿线环境最为恶劣等多项世界纪录。
时至今日,新的天路奇迹仍在不断书写。年8月15日,拉日铁路建成通车;今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投入运营,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开上青藏高原。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杨杰说:“现在我们有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相当于是整个西藏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拉萨、山南、日喀则,与整个雅鲁藏布江下游区域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一条条蜿蜒“巨龙”串联起高山峡谷,连接起万千藏家。游客至、产业旺、民生更幸福。青藏集团公司客货管理部副部长李葭说:“极大促进了青海、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真正成为一条团结线、民族线、幸福线。”
千里青藏一线牵,沿着父亲的足迹,李金城的女儿李方芳也成为了一名“铁路人”。不久前刚刚中标的青海德令哈车站的站房设计项目,让她也即将踏上青藏高原的跋涉征途。李方芳说,父亲那一辈人就是她最好的榜样,“我们的投标交出去是1个方案,真正做起来,10个那都是基础的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每次累了的时候会告诉自己能不能再往前进一步,哪怕是进一小步,都是一种向前辈的致敬。”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成为全球高速铁路建设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对自然环境适应性最强的国家。继续奔波在新的项目勘测现场,李金城说,“勇创一流”是他们永恒的目标,“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先进适应的技术装备,在世界同类铁路中具有领先地位。青藏铁路精神,一定会传承好!”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刘涛。一位美国旅行家曾说:“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青藏铁路的通车,彻底撞碎了这句鲁莽的断言。修青藏铁路6年瘦了70斤、数次深入“生命禁区”,以李金城为代表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用行动诠释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铮铮誓言,让世界屋脊耸立起新的精神高峰。我想,也正是因为心里有这座“高峰”,一代代接续奋斗的铁路人,才不断写就新的奇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