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石榴岗河,广州南肺背后的大神
地理小传
海珠湖,石榴岗河水系的明珠石榴岗河得名于海珠岛上有名的山岗——石榴岗。不同于马涌自由连通珠江的前后航道,石榴岗河是出于后航道,又入后航道(后来人工打通赤沙涌,石榴岗河才与前航道有了关系),两条水道如母子般亲密。正是如此,它滋养了海珠岛东南的大片绿意——又称“南肺”“绿心”。不久之后,它又将是即将闪亮登场的“海珠湾”的腹地河道。
这条水道是海珠岛东南部最大的河道,也是还保有自然活力的河道,与黄埔涌、赤沙涌、北濠涌等主要河涌组成海珠岛的骨干水系,有逾20条长短不一、宽窄不等且相互连通的水道组成。它的上游连通后滘涌、西碌涌、北濠涌等,下游直涌官洲水道,主河道长5.7千米,集水面积17.5平方千米,河道宽25—米。这支河道不仅串连起上涌果树公园、海珠湖、龙潭果树公园、瀛洲生态公园,慷慨地滋润了广州的“南肺”——海珠湿地(万亩果园),也成为沿线那些古老的村落的纽带。
石榴岗河水系示意图01海珠岛中水系的“霸道总裁”
石榴岗河,原称“赤沙滘”。其中的“滘”名,只出现于珠三角,多指受潮汐影响的水道、河涌。受其影响,沿河岸建成的那些村落,多带“滘”,如沥滘、西滘、池滘、后滘、三滘等。
石榴岗河流域附近存有一个海蚀遗迹——七星岗海蚀遗址,这证明了河流如今所控制的平原,过去曾没于茫茫的大海中。
七星岗遗址,海水曾到达的至高点尽管贵为海珠岛上最大的水网系统,但如今石榴岗河流域绝大部分局限于海珠的东南部(石榴岗河下游与黄埔涌的支涌赤沙涌相连,一定意义上说也与前航道有联系),不像马涌那样四通八达。
无论是叫“赤沙滘”还是称“石榴岗河”,这条水道都鲜见文献的记载。
这或许与当时海珠的发展重心在西部有关,又或者因它与历史风起云涌的前航道联系少有关。
北濠涌那么,它的主河道为什么不能像马涌那样与前航道直接握手,而只是借支河道与前航道的支流黄埔涌相连通?
这就要说说海珠岛的地理了。
在海珠岛的中线位置,即大致沿石榴岗路—新港中路至中山大学一线,其实都是隆起的以红层为基底的岗地,包括石榴岗、赤岗、马岗顶(中山大学内)等,构成珠江前后航道最坚实的分隔屏障。在海侵结束后,被分成南北的两条水道的流水都很难突破这片东西向的坚硬岩层,只依靠在岛东薄弱处的小支流(赤沙涌)相互连通。因此,石榴岗河主河道则被困在了地势最为低洼的岛南,成为这里水系的“霸道总裁”。
石榴岗河支涌五凤涌边上的纯阳观石榴岗河的最西处,侵入到漱珠岗(纯阳观所在地)南脚边。这里离前航道最近的地方,当是康乐涌北部的断头处。
02潮起潮落,只为那抹历史不曾记留的绿意
提及石榴岗河,广州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起万亩果园或海珠湿地,一定会触动许多人的记忆。
海珠湖事实上,石榴岗河孕育了海珠岛南部的绝大部分河涌。没有石榴岗河,就没有这万亩果园或海珠湿地,广州“南肺”也自然不存在。
这就是它的江湖地位。
河流的自然伟力可营造出自然胜景,比如长江三峡,比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比如武夷山九曲溪的三湾九曲。但在平原上的石榴岗河缺乏这穿山破土的豪迈,甚至它也并没有造出万亩果园或海珠湿地。
海珠湿地,有石榴岗河的一份功劳只是它的存在,给了人类验证智慧的机会。
很早的时候,聪明的广府人依着它随潮起落的禀性,在平原上筑起堤坝,开挖小涌,大造垛基,植下龙眼、荔枝、黄皮、香蕉、木瓜、菠萝、杨桃等亚热带果树,营造出一片河湖纵横、百果飘香万亩果林。
再后来,人们发现在石榴岗河、大围涌、大塘涌、上冲涌、杨湾涌和西禄涌六条河涌相交汇的地方,可以挖座大湖,遂建成“海珠湖”,并形成以海珠湖为中心的“一湖六脉”的水系格局,由此统筹海珠南部的水利功能,这一带的多条断头涌因此而得以连通,水体可随水闸起落而流淌。
大塘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农业时代,石榴岗河呵护下的万亩果园,林茂果丰,是附近数万人家的衣食之源。而且河水清澈可鉴,是沿岸人们捉鱼摸虾、自在游泳的胜地。那个时候的河流,自由自在。
但也自那时起,五凤、瑞宝、大塘一带兴起了纺织加工作坊,河流的自净能力不敌工业化下污水的冲击,逐渐变成了臭涌,濒死。虽然林子仍绿,但果已不丰、不甜。同时,工业化带来的土地需求,也开始大肆侵占果林地。
上涌果树公园石榴岗河和它的万亩绿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终于有人在此时惊醒了。
年,广州市政府批准了《广州市海珠区分区规划(-年)》,将万亩果园定位为广州市的“南肺”。
这是万亩果园“南肺”之称的起点,也是万亩果园始持护体尚方宝剑的元年。
从此,这里成为广州与北边白云山同等重要的生态重地,也是广州“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美景的关键所在。
海珠湖,城中美景20年间,随着海珠湿地的逐步建成,这片绿地不仅有了净化空气的肺的功能,也有了净化水体的如人体之肾的作用,所以又多了个“南肾”的称号。
一年中,广州中心城区多以南风和东南风为主要风向。因此,这片绿地就是新鲜空气的制造地和泵气机。
波光鳞鳞的海珠湖,则成为石榴岗河水系中望向天宇的最有灵气的大眼睛,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
海珠湖边上的岭南风格小筑这里常年河道环绕,绿树成荫,百花绽放,水鸟翔集。更有岭南园林小筑显于树梢,匿于林间,现于绿荫里。
海珠因此而生动。
而这一切的美好,就在石榴岗河的潮起潮落间。
如果再好好彻底梳理河流两岸的空间,让水线与天际线更宽敞、更绿,这条水系的景致则更完美。
石榴岗河的天际线03在水一方,古老村落的养成
从来,人类都是逐水而生的。这是一种本能。
龙潭涌上的古代石桥与涌边的现代民居没错,石榴岗河也是人们追随的对象。
唐宋之际,石榴岗河沿岸陆续有人迁入,逐渐形成村落。这些村落包括五凤、瑞宝、上涌、康乐、大塘、龙潭、台涌、新村、沥滘、后滘、赤沙、仑头、北山、土华、小洲等。大多数村落都在河流的北岸。这是人们趋利避害的结果:河流北岸紧靠着坚硬的岩石层,且高出水面,可免洪灾之扰。
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在定居农业时代,土地是最大的财富。
而土地的来源,则是珠江与石榴岗河共同冲积形成的平原。但这需要人力跟进。
海珠湿地人们沿石榴岗河两岸围猎。人进水退,农田由小块而成大片。如上涌一地有上涌围(今上涌果树公园一带);大塘村建有厚德围(今金穗雅苑、桥汇花园、雅林居,福景居、叠彩园、和平家园、翠馨华庭等居住小区所在地)、林沙围(今海珠湖所在地,曾是果园);龙潭村建有龙潭大围;沥滘建有大成围等等。概括来说,万亩果园都是围田而成的。
不同于马涌两岸人们多以种植花卉为主,很长的一段时期,石榴岗河流域的人们多种植蔬菜和果树。比如五凤村,以种植蔬菜为主,所产的菜心、芥兰、韭王、丝瓜、芽菜闻名广州城;大塘、龙潭、小洲、土华等地,则以种植果树闻名。大塘番石榴水曾是城中人的最爱的水果之一。
荷花开时,荔枝红染。同时,石榴岗河也是重要的水道。沿岸人们趁墟赶集或是外出,大多通过石榴岗河以舟艇出行。龙潭村就是一个例子。很长一段时期,这里没有陆路,人们出行多经石榴岗河水路,开着艇仔去昌华市和官山市(今大学城一带),以及沥滘,以买卖农副产品。因为这个关系,河涌沿岸则成市街,如龙潭村洪圣宫对出的两边河涌岸,曾经多是商铺。
石榴岗河不仅在经济上给两岸的居民提供支持,同时也是一条流动的人际关系纽带。沿河岸的人们,或多或多少都存在一些关系,比如小洲的简氏与台涌的简氏有兄弟关系,康乐村的罗氏与沥滘的罗氏有血缘关系。最见热闹的,则是龙潭村每年端午前后举办的四乡龙舟聚会斗龙(即“龙船景”),附近的很多村庄沿着石榴岗河各水道云集于此斗龙、吃龙船饭,气氛热烈。
石榴岗河也曾为沿岸的居民提供了足量的河鲜。有一佳肴不得不提,那就是以“雪白霓裳,香溢十三褶”著称的虾饺,传说它是五凤村人利用本地河涌中的虾子制作而成的。现在虾饺已成为广州早茶茶点四大天王之一,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榴岗河即将再入后航道结语:随着沥滘村被纳入改造,海珠的去农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石榴岗河两岸的农业气息业已渐弱。沿岸人们花费了数百年营造的果林,被现代园艺改造成园林景致,从小众所耕而变成大众所赏。对于石榴岗河而言,它靠着自净能力陪伴人们走过了几百年的农业时代。能否在人力的协助下挺过如今工业时代带来的污染重压,重获新生,我们姑且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