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山海经南一经狌狌,能使人健步

#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狌狌注解

南次一经:

《南山一经》记载了从“鹊山”到“招摇山”共计七座山。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广西、广东和福建境

白话文:

南方首列山系叫作鹊山山系。鹊山山系的头一座山即是招摇山,它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中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山中有一种像韭菜的草,开着青色的花朵,名字叫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还有一种像构树的树木,树干呈现黑色的纹理,并且光华照耀四方,名字叫迷穀,人佩戴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

山中有一种像猿猴的野兽,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字叫狌狌,人若是吃了它的肉可以走得飞快。

注释:

临:指雄踞。

韭:指韭菜。

青华:指青色的花朵。

黑理:指黑色的纹理。

华:指光辉。

迷:指迷惑。

迷穀(gǔ):指构树。

禺:指狒狒或猕猴。

狌狌:读音,xīngxīng。

狌狌:

一、明、清代,文人墨客眼中的狌狌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绘制的聚锦堂本《山海经图绘全像》,狌狌为人面马身狗状,一条扇形尾巴拍在地上,力挺着身子,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

,清末画家(公元~),吴友如逝世后,上海璧园会社以巨资自吴友如哲嗣处购得画作幅,编成《吴友如画宝》,狌狌为猩猩模样。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狌狌为人状,头发较长但身上的毛发已褪尽,与人无两样。

明、清·狌狌

二、狌狌,现实生活中的对照

狌狌普遍地被认为是猩猩,但事实上它们是两种生物,因为《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所以狌狌如果是猩猩不至于取两名。

有学者认为狌狌可能是山魈,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它有鲜明的人面;其二、天性好斗的它,特别在成年时期就是猎豹都要让它三分,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到40公里;其三、山魈一部分分布在越南与狌狌在理论上的位置相近。

山魈

三、为何吃了狌狌的肉能使人善走?

上边讲了狌狌善于奔跑,“善走”一说少不了这个特长,那为什么“善走”会引起人的重视?

人有这个需求,才有这个要求,而有这样要求的原因不会是为了田径比赛,真实的原因是为了捕猎。

笔者认为,“吃狌狌的肉能使人善走”一说,大概是一帮猎人提出来的,为了捕猎就得有速度,而狌狌的奔跑满足了猎人的追求,这是时下人的一种渴望和心理上的寄托。

招摇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招摇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岷山或是雅鲁藏布江源头的狼阡喀巴布山或是广西兴安县的苗儿山。其中,认为招摇山应为广西苗儿山的说法最可信。

此山,山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中生长着许多桂树,含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国学《山海经》南一经——鹿蜀,它宜子孙的背后有个美丽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9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