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扎染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安宁广播电视
致非遗、敬匠心、颂传承,今晚的文化安宁,带大家认识安宁扎染传承人杨成一家,听听杨成一家三代扎染技艺传承的那些事。
咱们先来说说“扎染”。扎染古时被称为绞染或绞缬,是一项传承了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是用植物染料染制,再拆线、漂洗、碾平,产品不仅色彩鲜艳、褪色较慢,据说对皮肤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年扎染正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成:
安宁市级安宁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女儿杨语嫣,传承父业,已是家族企业第三代掌门人。早在上个世纪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杨成的妈妈就凭借手上的扎染绝活下海创办企业,并走向世界。
杨成:“妈妈年的时候就下海了,下海以后就将传统文化的产品做了一些扎染的饰品推到市场上,大家还喜欢就一直延续下来。做了之后,外贸公司就看上,看上以后就推到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日本客人看了之后就来到昆明和我们当时的一个工厂进行了一些技术交流”。
在杨成妈妈的手里,扎染技艺主要是传承我国最早的西凉时期的红色绞缬绢,主要生产服装、围巾、领带、包包等。年,杨成高中毕业便到了妈妈的工厂工作,年青人总少不了一股子闯劲,他开始成立昆明采和商贸有限公司,闯荡国际市场。
杨成:“按国际市场的要求,就推到国际市场,在昆明做了一个合资企业也是和世界各地的客人,客户和传承的手艺人,大家就交流。”
兼收并蓄,在延续中国最早的红色绞缬绢图案、形象、色彩等的基础上,他开始学习借鉴日本、印度、法国等国的技艺与理念,并开始迈出自成体系的第一步,形成独特的安宁扎染技法。
杨成:“我们安宁扎染是传承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一些技法,这些技法就是各种各样的,绞缬的古代的技法,然后结合了现当代的一些染色的技巧,和一些时尚的设计,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安宁扎染的一些底蕴,然后来做的一些作品。”
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随后云南省和昆明市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恰逢春雨,年,杨成凭借手上的绝活评定为了安宁市级的安宁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成开始开疆拓土,把大量精力放到了对安宁扎染的传承上,在昆明市区、安宁及昆明周边县市,进幼儿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办培训班,截止目前培训人数已超五万。
杨成:“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工作,我们也把它设计简化了一些,简化了让大家很容易理解,哇这个就是扎染,这个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很有意义的就把传统技艺简化了传播到社会上,之后就是我们的重点。”
正在忙活的是杨成的大女儿杨语嫣,云大英语专业毕业后,从小就在扎染缸里泡大的她,选择了与父母一道经营家族产业并很快成了企业的掌门人,安宁扎染在她的手里开始走上“原创”之路,这屋子的精美作品均是她的原创作品。
安宁千趣文化创意中心安宁慧彩阁工艺品商店经理杨语嫣:“金色螳螂川我们就用了我们古代绞缬的技法,这个叫茧儿缬,就是用两片蚕茧把布给包住,颜色就完全渗入进去,然后这个是桅子花染的一个金黄色,也就是安宁染的植物染做的一个实践。这个是螳螂川,从油菜和向日葵两边经过就是我们的云水之间的一幅作品就是绞缬的一幅作品,这样的话我们就是要把我们一些传统的东西还有我们景物把它结合起来做我们安宁扎染自己的一些原创,就原创设计是我们最重要的。
这两个作品就是我结婚的时候我穿的婚服,我们从设计开始到全部做出来是花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套服装里面融入的就是基本上把安宁扎染所有的一些绞缬的技法都融进在里面了,比如这个就是我们的鱼籽缬,小颗颗像鱼卵一样,各个颜色在一起就像是古时候三套缬里面的延伸叫多套缬,其中茧儿缬也有,撮晕缬也有集大成者,就是把所有的技法镶入到这两套服装里面,而设计的话也是把我们云南的山水这个是滇池的水系,这是我们云南西山睡美人,然后把我们云南八大名花镶入进去,并蒂莲连理枝,酒下芙蓉鸳鸯这些都在里面金玉满堂,各式各样。
旁边的男士服属秦朝的婚服,上面的雅鲁藏布江秋景以红色为基调,树叶金黄,水流再现了《诗经》里“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安宁千趣文化创意中心安宁慧彩阁工艺品商店经理杨语嫣:“技法也是非常的极尽复杂,所以对这两套作品可以说是我们安宁扎染现在的一标杆,就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最高技艺,也就是一个最高的创作的理念,就在这两套服装里面。”
而杨语嫣和父亲的更大手笔是扎染安宁八景,目前已完成的是“金色螳川”“春圃桃花”“珍珠泉”。
安宁千趣文化创意中心安宁慧彩阁工艺品商店经理杨语嫣:“下一步的话,我们安宁扎染就以我们安宁的地方特色进行一个创作所以金色螳川是我们其中一个,就是一个原创的实践但是想尽可能多的去做一些有关安宁的这些作品,比如说我们安宁的八景、春圃桃花、龙窟乘凉等等这些我们会进一步去制作,像比较有安宁地域特色的摩岩石刻,这些我们也在筹备当中像珍珠泉这些我们会慢慢地把安宁以及安宁扎染的一些技法更好的融合起来,然后去更好的去宣传我们的安宁。
我们也把这些融入到了安宁以后昆明市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我想我们非遗传承这一块这些技艺肯定在历史就是活态的历史,活态的文物,我们不是固态的,我们是活的,但是这些也是几千年一直延续下来的,所以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媒记者:杨云萍(文)施增涛(摄像)
编辑:范道敏(实习)审核:王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