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的神秘异兽狌狌
#山海经#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本性质奇特的古书,书中记录山脉与河流走向,描写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远古奇异世界,这本书就是《山海经》。那么这本书究竟是古人所写的神话传说,还是像《徐霞客游记》一样的百科全书,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休。认为他是神话的,无外乎书中对千奇百怪的异兽的描述;认为他是真实的,则因书中很多异兽及山川地理标注已被证实。
就让我们走进招摇山那古老神秘的峡谷丛林,溪瀑纵横的奇山俊岭中,去寻找远古的奇珍异兽吧。
透过那朦胧的雾气,高耸的瀑布从山顶奔流而下。阵阵微风吹过,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山下那汪波光粼粼的碧谭边,参天的古树上开放着红色的果实,光华照耀四方。开满了青色花朵的山草丛里漫步走来了一只异兽,只见它长得像一只长尾猿,有着一对白色的耳朵,时而直立行走,时而匍伏而行。
明蒋应镐图本在《山海经·南山经》中是这样描述的:“南山经之首曰(古鹊字)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糓(音构)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糓,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音猩猩),食之善走。”
引用袁珂老师的《山海经全译》中的译文:“南方第一列山系叫做山。这山系的开头一座山,叫招摇山,它雄踞在西海岸边,山上多生桂树,又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开青色花朵,名字叫祝余,吃了它可以不饥饿。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它的光华照耀四方,名字叫迷糓,佩带在身边可以不迷失道路。有一种兽,形状像长尾猿,长者一对白色耳朵,能够匍伏前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起来走路,名字叫狌狌,吃了它可以走得块。”
杉泽观山海——狌狌那么在古人眼中的这种异兽到底是什么呢?现在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考证,普遍认为就是猩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狌狌是现如今高度濒危的白颊长臂猿。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个更可信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笔者看来,想要弄清楚狌狌究竟是什么,先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居住环境。书中所写的招摇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第一座山,关于它的地理位置,引用徐客老师编著的《山海经白话全译》中,有四种说法:“一为今岷山;二是今雅鲁藏布江源头的狼阡喀巴布山;三指今广东连县;四即今广西兴安县的苗儿山。其中,认为招摇山应为广西苗儿山的说法最可信。苗儿山海拔米,是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的第一高峰,山中及附近一带以产桂著称”。张步天教授的《<山海经>考察路线图》中,也认为招摇山为苗儿山。笔者查找了一下,因为当地方言的原因,苗儿山就是现今桂林兴安县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一下《山海经》里的世界。
根据张步天教授的《<山海经>考察路线图从书中描述我们可以确定狌狌是一种猿猴类,“状如禺”中的“禺”字即为一种猴子;古人认为吃了某种强悍的动物的肉,便可以吸收它的能力,猿猴类在山林里疾行如飞,也符合“食之善走”一说。在远古时期,中国南方气候湿热,类似于今天东南亚的热带岛屿,到处是原始森林,所以苗儿山是符合猿猴类的生活环境。
狌狌音同猩猩,《荀子·非相》中提到:“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翻译白话就是:“现在那猩猩的形状与人相似,也是两只脚,只是有毛罢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亦是认为狌狌为猩猩。这种说法有一个疑点解释不清,那就是书中所描述的白色耳朵。所以也有人认为狌狌是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脸两侧的白毛确实像一对白色的耳朵,习性也符合书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及行为举动。但在笔者研究后,也发现了一个疑点,那就是长臂猿都是没有尾巴的。两晋学者郭璞对《山海经》的注释:“禺似猕猴而长,赤目长尾”。事实上,猩猩也是没有尾巴的。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说法都有漏洞。在笔者看来,可以肯定狌狌是一种猿猴类的动物,但毕竟年代久远、地理变迁、生物进化以及古人的认知程度有限等等因素,我们也只能靠猜测和想象了。
本人学识有限,欢迎大家来一起探寻消失在时光里的中国文化。
原创不易,觉得今日分享写的还行,就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