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国疆域版图是如何确定的清代是怎样绘
原创牛汝辰
一、边疆民族政权与清朝奠定国家疆域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是如何形成和确定的?我们说今天中国有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以什么标准划定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还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的?中国疆域形成的背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那么这个历史时期是指哪一个时期?秦期的疆域:西只到“临洮、羌中,北阴山和辽东”;唐朝的疆域:“西至西安府,北至单于府”;明朝的疆域:“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北抵云朔”;上述史籍记载都不够准确,都不是历史上完整的中国版图,元朝疆域很大;“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实际管辖又过于松散。所以我们把清朝作为版图奠定的重要时期。
二、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
自17世纪中叶,随着清朝完成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国传统的疆界受到外来力量的挑战,分疆划界开始成为清朝政府对外关系和对统一边疆的重要内容。在边界问题上,中国当时也没有科学的边界概念及划界条约。而清朝与俄国通过中俄《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等谈判解决划界问题,是中国政府首次与外国政府就两国边界,正式勘界、划界,是具有近代意义的边界交涉。
尼布楚条约前的中国版图从康熙朝前期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分中俄东段边界到乾隆末年与廓尔喀划界,历时一个世纪,除了与俄国签订边界条约外,中国与大多数的周邻国家没有订立边界条约,一般是按照传统习惯边界线确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疆界。
张振概括这一时期所出现的疆界问题和清朝边界的办法,分为以下两种:(1)按照近代国际法划界;(2)依据传统习惯线划界。按照近代国际法划界的,主要是中俄、中尼之间的划界。中俄年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后,就是按照近代国际法划分两国边界的。康熙二十五年()清朝政府致书沙皇,提出:“分立疆界,各毋得逾越,则两国人民均得宁居,不失永相和好之意”。清朝政府让出了贝加尔湖至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历来属于中华帝国的大片土地,并把乌第河南北两侧外兴安岭之间更为广大的地域留作未定界地区。
对于中俄尼布楚条约所达成的处理两国边境问题的原则,特别是其中所划定的两国边界,当时的中俄两国政府都是满意的。康熙三十二年()十月,沙皇致康熙帝的国书中写道:“我大使与至圣皇帝大使,业已共同议定两国边界,我国愿照以前朋友之道,永远和睦相处”。尽管如此,早期中俄东段边界后来仍然受到歪曲和否定。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是条约中最重要的部分。条约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清政府在领土方面作了很大的让步,将尼布楚周围及其以西原属中国的领土让给了俄国,以换取俄军撤出雅克萨。所以条约中又规定了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两岸的据点全部拆毁、迁移。中俄东段边界全部按河流、山脉等自然界线来划分,在当时条件下按自然界线来划分边界是简便而唯一可行的方案,使得两国的边界线能够迅速而明确无误地肯定下来。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议定。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曾一再要求和俄国议定这一地区的边界,但俄国政府借故拖延,不肯解决。
《尼布楚条约》严禁彼此越界入侵。直到19世纪中叶,条约的这一规定对于俄国再度侵入我国东北境内仍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是继《尼布楚条约》之后,中俄之间关于划界和贸易问题签订的又一条约。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但是中俄西段的边界没有划定,当时清朝代表提议划定这段边界,俄国方面坚决反对,主张“暂行存放”。
18世纪初,清政府针对我国侵占中国蒙古土地和在引渡越境边民问题上的拖延推委态度,拒绝与其签订中俄通商条约。年,清政府照会俄国,宣布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停止中俄两国公文往来和贸易。年,俄国政府看到局势的严重性,决定派人前往中国进行谈判,以便最后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年4月,中俄双方议定中国蒙古北部边境与俄国划界问题由双方派人在边境议定,同时就通商问题达成十条协议,后来又补充界约一条,共11条。年7月4日—8月31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也是清朝政府在领土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之后,与俄国签订的。雍正四年正月,清政府已经根据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实确定了划界的基本设想:为定界事,此次差出使臣,应将所带地图沿阿尔泰山梁,经阿尔坦淖尔、索罗斯弼等处,至克木河之博木空鄂罗,审查核对,按照地图详察地势,从长计议,斟酌划定。……由空鄂罗至楚库柏兴,原未定界。多年来喀尔喀人人计安定,人畜兴旺,如今牧场日感不足。应由空鄂罗至楚库柏兴之间,适当向外扩展定界。……再,由楚库柏兴之东,额尔古纳河以至黑龙江之源,原与俄罗斯定界时,因喀尔喀未尽回归,故以原出肯特山阳之克鲁伦河与额尔古纳河为界。今喀尔喀业已向化回归,其肯特山阳之鄂嫩巴尔济地方已住有喀尔喀等。而该鄂嫩巴尔济位于我黑龙江河源与额尔古纳河之间,怎可定界?因此界并不整齐明白,当以鄂嫩巴尔济为界。至于为重划喀尔喀地方之界,先曾屡次行文俄罗斯察罕汗,竟无复文。
从上述奏文中可以看到清朝政府划界的原则,即要在这次划界谈判中,中方收回安加拉河以南和贝加尔湖以东一些被俄国侵占的土地。但是,实际谈判的结果,是清朝政府从原来的立场上作了大幅度的后退。而俄国方面则十分满意,以其狡猾的谈判手段和武力威胁相结合,迫使清朝政府让步,达到其土地扩张的目的。界约签订后,俄方人员明确承认:通过这次划界,俄国侵占了唐努乌梁海北部的中国大片领土。
据《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载:“这一边界较之过去俄罗斯帝国居民所占有的土地有大量增加,而且还从蒙古领地中将许多从未归俄国所有的土地划进了俄国版图。这一地区过去从未归俄国管辖过”。中俄两国政府于雍正五年九月(年10月)互派官员勘分恰克图向东至额尔古纳河的国界,设立鄂博63处,此约称《阿巴哈依图界约》。
与此同时,中俄两国政府互派官员划定恰克图西至沙毕纳伊岭的国界,此段共设鄂博24处,这一划界又称《色楞额界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方面在领土上受到一些损失,丢失了古尔必达巴哈外侧额尔沟河源地区,以及沙宾达巴哈以北、汉腾格尔以南、阿巴坎河以东等地。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俄双方通过正式划界,遏止了沙皇俄国势力在中国蒙古地区的进一步扩张,以划界的法律条约保证了中国对神圣领土唐努乌梁海的主权和有效管辖,就此而言,《布连斯奇条约》的签订是十分及时的。
关于中尼划界问题。乾隆末年,廓尔喀入侵西藏,清朝政府派遣福康安率军驱逐侵略者。乾隆五十七年()郭尔喀战败请降。清朝即着手两国定界事宜。乾隆五十八年(),中尼边界划界大致完成,所定鄂博在今日中尼边界的有12处,其他当时属中锡边界的有四处,作木朗及洛敏汤有六处。福康安此次定界是中尼首次定界,在此以前均为西藏地方政府与尼泊尔双方订立,而这次是福康安派穆克登与西藏第巴同赴边地定界。定界事宜得到廓尔喀国王的认可。
乾隆末年中尼定界成为中尼边界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年中尼勘界即以此定界为基础,两国尊重已有的传统习惯边界线,提出“全部中尼边界以现有的传统习惯线为基础,通过友好协商科学地画出和正式标定”的原则,圆满地解决了中尼边界问题。
下面再看一看依据传统习惯划界的情况。康雍乾时期,清帝国与周边邻国划界,更多的是以传统习惯线作为双方边界线。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清政府恪守“天子守在四夷”的传统观念。自认为清帝国是地处“中央”的“天朝上国”。各国和清朝的官方来往是一种“宗藩关系”。这种“宗藩关系”是封建君臣关系在国家关系中的体现。藩国须定期向清廷献纳贡品。每当旧王去世,新王登极或重大节庆之时,藩国均要派使节到中国告哀,并请求册封,或表示祝贺。而清帝国有维持藩国封建正统统治秩序的义务,要颁布敕谕诏旨,派遣使节到各国册封,还要向藩国国王和各国朝贡使臣赏赐大量物品。
这种“宗藩关系”强调“万邦来朝”的天朝尊严,一般不干涉藩国内政和外交事务,也不在藩国派驻管兵。张振指出:清朝在邻国分疆划界时,“中外一家”的思想主导着其制定对邻国的划界原则。坚持以传统的习惯划界,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但是,当出现双方对划界看法有不同意见时,清廷“大公至正”,采取“息事宁人”,“相安无事”的态度,往往让对方越过传统习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实际上,清朝前期对邻国的划界原则是不可取的,单方面的退让和妥协,有些邻国不但没有按照双方传统习惯线划界,反而趁机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疆有海疆和陆疆,海、陆疆差异很大,海疆的疆界划分也比陆疆复杂,中国南海群岛是中国管辖并最先给予命名。
在宋代,已把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面定在中国界限之内,据有关专家研究“万里石塘、万里长沙位于中国之海洋的最南端的海上危险区,出了此界限,则为外国海域的交洋之处的竺屿”。宋、元时期中国的近邻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由于当时受航海技术的制约,对南沙群岛尚属于无知状态。
到了明代,中国的史地著作在宋元记载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丰富、更详细的记述,而且开始绘制使用标有南沙群岛在内的海域地图。清代,在南沙群岛早已在事实上属于中国界内的基础上,清朝中央政府顺理成章地将南沙群岛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并明确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清代刻印的政区地图,清晰地将南沙群岛绘制在上面,如:雍正二年()刻制行用的《清直省份图》之《天下总舆图》、乾隆二十年()以前印行的《皇清各直省份图》之《天下总舆图》、乾隆三十二年()以后印行的朱锡龄《大清万年一统全图》、嘉庆五年()印行的晓峰《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嘉庆二十二年()印行的陶晋《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都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石塘海绘入清朝版图之内。清朝政府一直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清前期南海诸岛的海域已经列入水师的巡视范围。
中国学者根据无可辨驳的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则明确申明,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
第一,中国人民经过将近二千年的长期航海实践,先后发现了西沙、南沙群岛。至少从15世纪起,这两个群岛就被列入中国版图。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这不仅有古今中外的大量文献可资佐证,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所承认。
第二,“时际法”已成为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也是用以解释我国对南海诸岛固有主权的锐利武器。关于领土取得的方式,如发现、先占等,应以产生权力时的国际法,而不是以提出要求和发生争议时的法来确定。
第三,根据时际法原则,国际法权威学者在谈到领土问题时,大都将15—16世纪同18—19世纪的国际法截然分开。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国际法才要求“有效占领”;而在15—16世纪大发现时期,象征性的行为即足以构成对无主地的法律权利。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在15—16世纪通过发现取得领土或在海外开拓殖民地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不论是以15—16世纪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还是以18—19世纪后的近现代国际法来衡量,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开拓经营,最早实行管辖西沙、南沙群岛,因而我国对南海诸岛的神圣主权是无可争辩的。
在清代历史上,绘制地图与国家统一、疆界划定、边疆稳定密切相关。清王朝是依照哪些根据,绘制西北、西藏及东南海疆界,确定国家疆域版图,绘制国家地图的呢?
首先,以西北地区准噶尔疆域范围都应当纳入清朝的疆域范围。乾隆二十年()清朝平定准部,乾隆上谕内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其山川道里应详细相度,载入皇舆全图,以昭中外一统之盛。”也就是说,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准噶尔控制的疆域范围都应当纳入清朝的疆域范围。
乾隆又说:“凡准噶尔所属之地,回子部落内,伊所知有与汉唐史传相合,可援据者,并汉唐所未至处,一一询之土人,细为记载,遇使奏闻,以资采辑。”准噶尔部的疆域是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汉唐以来各民族生息、劳动、开发的土地,清朝绘制地图,既要考虑准噶尔实际控制的疆域范围,又要考察历史上各民族活动范围以及汉唐以来史籍所记载的国家疆域范围。准噶尔在西北的疆域范围对清朝划定西北疆界影响很大。
17世纪20年代,准噶尔曾与俄国进行边界谈判,双方确定的界线是沿鄂木河和鄂毕河上的黑角一线,此线以北的领土划归俄国,此线以南归准噶尔。由于沙俄的侵略,准噶尔北界逐渐向南推移,据《皇舆西域图志》《平定准噶尔方略》等清代历史文献和俄国文献记载,17世纪中叶以前,准噶尔疆域除西界中的一段稍有变化外,从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向南沿阿亚古斯河到巴尔喀什湖,然后自巴尔喀什湖之西,穿楚河中游到塔拉斯一段变化不大。
《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爱古斯河在18世纪已成为当时准噶尔与哈萨克的边界。塔拉斯以南的疆界,《皇舆西域图志》中说:“又一支经图斯库勒南,西北行,至吹郭勒南。又一支亦西北行经塔拉斯郭勒南,皆属准部旧疆”。18世纪初,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就疆界问题向俄国提出抗议,指责俄国在准噶尔的领土上建立比斯克和比卡图斯克要塞,并声明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斯克和库兹涅茨克是准噶尔的领土。
雍正七年()准噶尔与俄国就疆界问题举行谈判,准噶尔首领再次抗议俄国的入侵。噶尔丹策零继位后,绘制了准噶尔地图。后来,准噶尔人又获得了清朝绘制的西北疆域,这幅地图的地名以蒙古托忒文标注,是我们很少见到的卫拉特人使用托忒文标注的地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18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准噶尔南移,其西北疆域界线大致是从库兹涅茨克、比斯克、恰雷什斯克到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向南沿阿亚古斯河到巴尔喀什湖,然后自巴尔喀什湖之西,穿楚河中游到塔拉斯。塔拉斯以南,准噶尔的疆域界线在大致是自塔拉斯向东,沿塔拉斯山脉,然后向东南,沿费尔干纳山脉,到其东南端与阿赖山脉相接处。
清朝对新疆地区的地图绘制是在乾隆朝统一天山南北以后进行的。何国宗测量天山北路,明安图测量天山南路,远至塔什干、萨玛尔罕及喀什米尔。刘统勋负责考察采访,绘制了52幅地图,其中比较重要的都收集到《西域图志》中。
我们以几幅准噶尔在西北的疆域图:雷纳特1号图和雷纳特2号图与清朝绘制的《乾隆内府舆图》《西域全图》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清朝当时绘制的全国地图,完整地包括了准噶尔统辖的疆域。
其次,再对西藏地区的地图进行剖析。对于西藏地区,《大清一统志》中记载了测量的情况:“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等绘画西海舆图,测量地形,以此处为天下之脊,群山之脉,皆由此处起云”。当时在北京的传教士对西藏测量情况的记载更为详细:康熙时测量地图之天主教士都未能亲至西藏。但康熙帝在派兵入藏时,已派人在藏绘图,绘图人二年后回京,于年将图交给传教士雷教思审阅。雷孝思认为图中未定经纬位置,与其他各图不易连接,不能使用。但是该图记载详细,较之同时代的其他地图,已胜一筹,这可以说是关于西藏最早的一幅地图。但该图未能流传下来。
康熙帝又派曾在钦天监学习数学测量的喇嘛,自西宁至拉萨,复自拉萨至恒河之源进行测量,因策妄阿拉布坦侵藏,喇嘛刚至恒河发源处,即不再前进,反回北京,其所绘图中,颇多采自传闻。传教士以喇嘛所测绘之图重新审定了西藏地图。此图在康熙五十八年被绘入铜版的《皇舆全览图》中,康熙说:“《皇舆全览图》,朕费三十余年心力,始得告成。山脉水道,具与禹贡合”。《皇舆全览图》“东南东北,皆际海为界,西南西北,直达番回诸部,以至瑶海阿耨绝域之国”,康熙五十八年的《皇舆全览图》和五十六年的地图比较,不同之处主要在增加了西藏图,填补了西藏的空缺。
这一点,在康熙五十九年()的上谕中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康熙帝说:“朕于地理,从幼留心,凡古今山川名号,无论边徼遐荒,必详考图籍,广询方言,务得其正。故遣使至昆仑西番诸处,凡大江黄河黑水金沙澜沧诸水发源之地,皆目击详求,载入舆图。今大兵得藏,边外诸番,悉心归化。三藏阿里之地,具入版图。其山川名号,番汉异同,当于此时考证明核,庶可传信于后”。
值得注意的是,年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胜住二人在测绘西藏地图时,明确标出珠穆朗玛峰位在我国境内。关于珠穆朗玛的发现问题,英国人一向认为是他们首先发现的。年英国的第一次探险报告中说:“挨佛勒斯峰是年左右,从约英里外的印度平原发现和测定的,但是直到年才定名挨佛勒斯峰,以纪念挨佛勒斯上校,他是此山发现时的印度测量局的局长”。
事实上,早在英国人之前的年的中国清朝铜版图中,已有珠穆朗玛的满文名称。在故宫博物院档案馆所藏的几种西藏地图,如三藏分界图,三藏卡伦图等都可以见到满文的珠穆朗玛。年木版的《皇舆全览》是《皇舆全览图》的第三版,在这幅地图中,汉文的珠穆朗玛名称译写为“朱母郎马阿林”(阿林是满文“山峰”的意思)。在这幅地图上,珠穆朗玛峰的经纬度不太准确,但其山川地势的相对位置,则是很准确的。
康熙《皇舆全览图》制成后,传教士雷孝思寄到法国,由法国当时皇家制图官唐维尔编制成《中国新地图》。在此图中,有两幅和珠穆朗玛有关,一为西藏总图,另一幅是分图第七幅,包括拉萨和雅鲁藏布江地图。唐维尔的地图,是欧洲最早的一张关于西藏和珠穆朗玛的地图,远在年就制成,而且以后在欧洲公开出版。
再次,是关于海疆地图。清代海疆地图是在宋元明代地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海诸岛地图的研究是海疆史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疆史研究者认为,明清古地图有很多关于南海诸岛记载,明代最有代表性的是《郑和航海图》和《广舆图》。
张振把清代关于南海诸岛的记载分为六类十来种:①《广舆图》系统的地图②《大清中外天下全图》系统的地图③《四海总图》系统的地图④《一斑录》画法的地图⑤西方系统画法的地图⑥绘有个别群岛的地图在上述地图中,年《郑和航海图》等地图已把南海诸岛划入广东洋中。年《皇清各直省份图》,年以后的《大清万年一统全图》,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和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都明确把南海诸岛列入“大清一统天下”疆域之内。年《清绘府州县厅总图》中把西沙群岛划为我国的一个府进行管辖。年《洋防辑要》和年《防海辑要》明确把南海诸岛作为海防之列绘入我国领土《直省海洋总图》。
三、清朝是怎样开展绘制国家疆域地图的?
康雍乾三朝地图变化较大,三幅地图的绘制、修改过程也是清王朝完成国家统一,明确清朝疆域界线,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主权管辖的历史过程。康熙朝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测绘各省地图,首先测绘长城地图,对长城各门、各堡,以及沿长城的城寨、河谷、水流进行测量,绘制成“长城图”。
第二年(),开始测量东北地区地图,先从辽东入手,东南至朝鲜边境图们江,东北至松花江之鱼皮鞑子居住区域和蒙古所有地区。共测绘有《盛京全图》《乌苏里江图》《黑龙江口图》《热河图》等图幅。康熙五十年(),命人出长城至新疆哈密一带测绘喀尔喀蒙古地区。康熙五十二年()派人去了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测绘。
康熙五十四年(),又对云南、贵州进行了测绘。至康熙末年,在清朝的主持下,传教士雷孝思、杜德美、白晋等人和我国的测绘人员,完成了全国性的经纬度测量,测得经纬点个。这些点中处于边疆地区的有:海南岛7处,贵州25处,云南30处,蒙古93处,辽东8处,广西28处,台湾7处,吉林、黑龙江36处。
康熙五十六-五十七年(-),清朝制作《皇舆全览图》,此图采用经纬线都为斜交直线的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按1∶-1∶0000比例尺绘制。图幅的范围包括东北各省、蒙古、关内各省、台湾以及哈密以东地区,即西至西经40多度,北至北纬55度。全图由28幅分图拼接而成。其中东北地区5幅,蒙古3幅,关内15幅,黄河上游1幅,长江上游1幅,雅鲁藏布江流域1幅,哈密以东1幅,高丽(今朝鲜)1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缺少哈密以西、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图,当时清朝与统治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正处于对峙状态,尚未完成对西北的统一,因而清朝的测绘人员不可能进入西北地区进行地理考察和测量经纬度。对于西藏地区,虽然清朝已经完全统辖西藏地方,但是康熙五十六年(),当清朝测绘人员到达西藏时,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派遣属下大策凌敦多布率余人进入西藏,攻陷拉萨,使西藏地区陷入极大的混乱,清朝测量人员到恒河源后便停止测量,影响了西藏地图的绘制。所以,康熙五十六-五十七年(-)最初编制的铜版和木版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缺少哈密以西、天山南北及西藏的部分。但是,康熙五十八年(),清朝很快就把西藏地区的地图补入全国地图之中,这一年出版的铜版的《皇舆全览图》中的西藏、蒙古、东北地区都用满文标注。康熙六十年(),又把《皇舆全览图》刻成木版,同时改用汉字标注。
雍正朝绘制了十排《皇舆图》。
雍正朝十排《皇舆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为中外大地图。用满汉两种文字标注地理名称,是此图的显著特点之一。云南、四川的西部以及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的地理名称,全用满文标注。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认为康熙朝编绘的《皇舆全览图》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图测绘成果。雍正继承了康熙的测绘事业,继续任用西方传教士,在清廷供职,他们在康熙时大规模测绘的基础上,补充新资料,引用国外地图的成果,扩大范围,编制新图。雍正初年,将西伯利亚、北冰洋沿岸以及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地理概貌载入十排《皇舆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印本和手绘本十排《皇舆图》是雍正七年()刊绘的。《乾隆内府舆图》(又名《乾隆十三排图》)。乾隆中叶,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南北,乾隆帝谕测绘人员进入西北,测量经纬度,考察疆域沿革,绘制地图。绘制国家地图刻不容缓,乾隆帝三令五申,阐述绘制国家地图的重要意义。
乾隆朝绘制的国家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是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基础上,吸收了乾隆朝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其中包括《西域图志》和《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成果。《乾隆内府舆图》地图制作采用了经纬线直线斜交的梯形投影法绘制。图中以纬度每隔5度为一排,共有十三排,《乾隆十三排图》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所反映的地区辽阔,幅员广大,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东南至台湾,北至北冰洋,南至海南岛,西至波罗的海、地中海及红海,西南抵印度洋,不仅是中国全图,亦为18世纪亚洲大陆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有几种版本流传于世,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北京国家图书馆。《乾隆内府舆图》是关于我国疆域的最明确和最完整的国家地图,成为后世编绘地图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李兆洛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胡林翼、严树森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董方立的《清朝地理图》、邹世诒的《大清一统舆图》等都是以它为蓝本而绘制的。
四、小结
总结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三幅国家地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三幅地图的绘制是与清王朝对全国的统一和国家疆域的有效管辖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和清朝统一边疆的进程相关。康熙、雍正朝,除准噶尔部割据西北边疆以外,其他边疆地区全部统一,故康熙、雍正朝《皇舆全览图》和《皇舆图》都有明确的绘制和经纬度测量。对于尚不能进行测量的西域地区,清朝也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朝一旦统一完成,立即进行测量,绘制新图。
(2)清朝在绘制地图时,十分明确地标出其对领土的主权范围和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尤其注意西藏、新疆和东南海域的疆域。
(3)清朝绘制的国家地图不仅是中国国家疆域范围在18世纪的象征和有力证据,而且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清代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乾隆《皇舆全图》“制极其精,推极其广,从古地图未有能及此者也”。
翁文灏先生在《清初测绘地图考》中评价清代地图说:“中国地图之重要根据,首推清初聘用西洋天主教士之测量。以后虽经西洋游历家多次续测,究皆沿循路线,或局于一隅,不及清初之有整个的计划,与普遍的实测。清末及民国初年,而未作全国之大地测量。迄今中国地图之七八,实尚源自清初。当18世纪间,即欧洲各国大地测量亦尚未经始,或未完成。而中国全图乃已告竣。实为中国地理之大业,虽出异国专家之努力,亦见中国计划规模之远大。”
(4)关于清代中国地图
除了上述清朝官方和清朝各个地方绘制的地图外,当时一些外国人也绘制了中国地图。在外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和亚洲地图中,首推唐维尔的《中国新地图》。唐维尔的《中国新地图》是作为杜赫德《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附图,有《中国分省图》及《满蒙藏图》,于年在海牙独立出版。至19世纪前半叶,德国人克拉普罗特(JuliusKlaproth)翻译了许多中文的地理著作,并编绘亚洲地图,成为当时欧洲研究中国的权威。克拉普罗特的《中亚地图》于年出版。
当时,外国人所绘制的中国地图和亚洲地图基本上是参考了清朝绘制的地图,尤其是乾隆朝的《乾隆内府舆图》。实际上,早在16世纪,中国人绘制的地图就传入欧洲,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古今形胜之图》于年传入西班牙。年,清朝与俄国在尼布楚谈判缔结边界条约时,充当中国代表翻译的法国和葡萄牙耶酥会传教士,曾经用手中的中国地图向俄国人换取皮毛和食物。后来,这些地图被带回莫斯科和彼得堡。此后,来华耶稣会士们利用在华的测绘、翻译工作的机会,把得到的各种版本的中国地图传到欧洲,这些中国地图,成了当时西方地图学家编制亚洲地图的根据。
18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又利用在华贸易与侵略战争的机会,大肆劫掠中国地图。如目前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就收藏着二百多幅中文古地图。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和亚洲协会共收藏近百幅中国地图,包括东南沿海各省,云、贵、川、蒙古、西藏、新疆等省区的海防图、河道图、政区图或交通路线图。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共收藏中国明清时期的绘本和刻本地图四十多幅。
此外,德国、意大利、瑞典、丹麦、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欧洲国家都收藏着大量的中国古地图。现在欧洲收藏了很多中文古地图。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年以前的大约幅中国绘本和木刻本地图,其中包括从12世纪以来的长卷地图、扇子地图、石刻地图拓片等,此地图即使不能说是中国之外最有价值的,至少是西半球最丰富的收藏。
本文引自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人民日报出版社,年
版权所有,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