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亚洲的天堂走廊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7.html

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由此中国开始试图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丝绸之路沿线邻国和我国自身的共同繁荣。严格意义上丝绸之路并非特指某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对古代东西方世界之间交流沟通道路的统称:19世纪后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出使西域所打通的从中国通往西亚乃至欧洲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沙畹提出“丝绸之路有陆、海两道”。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季羡林进一步将丝绸之路细分为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这其中西域道就是我们通常最为熟知的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进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南海道则是从广州出发经南海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无一例外均位于中国大西南的川、藏、滇地区。曾几何时这些沟通中国大西南和周边邻国的道路交通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茶马古道”。

当我们如今提起位于中国大西南的川、藏、滇地区时会想起什么呢?云南的普洱茶、代表纯洁爱情的玉龙雪山、景色迷人的丽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们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当我们看到连接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茶马古道时我们又会赞叹古人的智慧。“茶马古道”在英文中写作“AsianCorridorInHeaven”,如果直译为中文就是”亚洲的天堂走廊“。其实“茶马古道”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茶马古道兴起于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是连接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两大民族文化带的走廊。狭义的茶马古道萌发于唐、形成于宋明,而在清代则达到了鼎盛。当然这只是狭义的“茶马古道”概念,事实上早在多年前的汉代蜀地的商人们就已渡过大渡河与西南少数民族进行物产交换。当然茶马古道上所交换商品不只是茶和马,就像丝绸之路的交换商品也不只是丝绸一样,只不过以茶马贸易为主的特征才使其被命名为“茶马古道”。

事实上“茶马古道”也被誉为是南方丝绸之路。当年张骞通西域时曾在中亚的大夏国发现当地市场上竟有蜀地所产的蜀布,后经询问得知此物系从南方的身毒国(秦汉时期对古印度的称呼)传来,张骞据此推测:在中国的大西南有一条从蜀地通往身毒的道路。其实早在张骞通使西域开辟北方丝绸之路前西南先民们就已打通了一条从四川成都至云南滇东一带的“五尺道”。五尺道是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而成。

这条道路虽只宽五尺,但却和贯通全国各地的大秦直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东汉王朝在云南保山设立永昌郡后汉王朝得以彻底掌控由属地通往如今缅甸、印度等地的商道。这条古道被称为“蜀身毒道”(又名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古道从成都出发,一路经行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十多个州县,从腾冲进入缅甸抵达印度次大陆,当时中国的丝绸等产品就沿着这条道路大量销售出去。

诸葛亮治蜀时期把这条商道视为是和都江堰工程一样重要而加以保护。蜀汉在三国之中地盘最小、人口最少,蜀汉的经济来源除了农业生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蜀锦蜀绣的销售。所以诸葛亮专门在成都设立“锦官”,“蜀身毒道”因为直接关系到蜀绣的对外销售也就必须在战略上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蜀汉不仅通过这条古道与周边的缅甸、印度等地取得了联系,甚至还曾一度接待过远道而来的罗马人。

当时罗马商人进入中国除了通过与东吴之间的海上通道之外还有另一条通道:当罗马商人抵达印度后会向东通过缅甸沿伊洛瓦底江到达蜀汉治理下的云南永昌郡。随着“蜀身毒道”贸易的火热使蜀汉都城“锦官城”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化都市”。曹魏灭亡蜀汉后罗马使节仍同样从先从海路来到缅甸,然后经过“蜀身毒道”抵达洛阳。崇山峻岭中的这条“蜀身毒道”堪称是东西方交往史上的一座桥梁。

这一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川、滇地区通过“蜀身毒道”与缅甸、印度乃至罗马都取得了一定的联系,然而位于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这片世界屋脊在这时依然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直到统一的吐蕃政权崛起之后才被打破。根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吐蕃人的祖先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的,其后子孙繁衍并逐渐扩散到西藏各地。他们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公元前年前后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聂赤赞普从天而降后才有了君臣之分。

西藏本土原始宗教雍仲本教的宗教世界观认为“天地之初如一巨卵”,后来此五色巨卵破裂,一位英雄从中诞生,成为了藏人最初的祖先。从藏民族自己的创世神话来看和汉民族的盘古开天、伏羲女娲等传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事实上汉、藏两族同根同源:都发源于今天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后来汉、藏两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迁徙到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轩辕黄帝部族。

此后汉、藏两族开始了不同的历史演化进程。在夏、商、周三个上古王朝时代称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为孟族。春秋战国时代发羌、迷唐等羌族部落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

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新唐书》据此认定吐蕃人系发羌的后裔。也有的说法认为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还有关于吐蕃人的祖先是由印度徙入的说法,但主流观点还是认同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在吐蕃诞生之前整个青藏高原几乎处于蛮荒时代。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使当时青藏高原的历史更多处于一种晦涩不明的神话传说状态。公元6世纪时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

与此同时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分布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论赞成为悉勃野部的首领后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此时悉勃野部已成为青藏高原各部的翘楚。不过此时囊日论赞的政权还很脆弱:他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

然而这也引起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囊日论赞死后其子松赞干布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内部的叛乱。公元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

松赞干布为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据《智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时因学习邻族建政经验、设官及民政,自东方汉地及木雅获得工艺与历算之书,自南方天竺翻译了诸种佛经,自西方之胡部、泥婆罗打开了享用食物财宝的库藏,自北方霍尔、回纥取得了法律及事业之楷模。

这其中木雅即指党项,胡部即指粟特,霍尔应指回纥,回纥应指突厥。由此可见邻族的经济、文化制度都曾传到吐蕃。松赞干布在稳定内部后开始致力于统一青藏高原诸部。松赞干布相继吞并了雪域高原上的苏毗、白兰、党项、象雄等部族,从而成功建立起雪域高原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在收服苏毗、攻灭象雄之后松赞干布开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扩张,此前这里是由鲜卑慕容部后裔建立的吐谷浑汗国统治。

隋炀帝时期一度征服吐谷浑,从而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然而在经历隋末动乱后吐谷浑重新建国。当松赞干布向吐谷浑扩张时唐太宗李世民已令吐谷浑成为大唐王朝的属国。如此一来吐蕃的扩张自然就会威胁到唐朝的利益:唐贞观十一年(年)秋吐蕃发兵征伐吐谷浑,吐谷浑王逃入唐朝境内避难。唐朝接纳了吐谷浑王,但并未干涉吐谷浑与吐蕃的战事。松赞干布见唐朝方面没什么反应,于是在第二年进逼松州(今松潘)。

唐朝与吐蕃第一次正面交锋松州之战由此爆发。松州之战中双方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损失,始终处于相持状态。松赞干布见难以从大唐捞着好处,转而向大唐求婚,希望借机吸收大唐先进文明以改革吐蕃。贞观十五年(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并以子婿之礼谒见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江夏王李道宗。

松赞干布通过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得以吸收大唐王朝先进的制度文化,从而为吐蕃的繁荣强大奠定了基础。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永徽元年(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唐代以前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其次是从蜀地通往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法显、玄奘等西行求法的高僧无一不是沿着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新疆地区翻越帕米尔高原,再由中亚进入印度。谁也没设想经由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翻越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

直到玄奘法师西行后才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第一次提出通过穿越青藏高原前往印度的构想,然而此时也仅仅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而已。文成公主入藏后才开辟了从长安到拉萨的路线。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松赞干布已迎娶过吐蕃南部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由此开辟了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公元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同时顺路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然而大唐王朝并不知道此时天竺国内刚发生了一场动乱:这时称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尸逻逸多已死,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尸逻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据势力随即展开了新一轮的角逐,最终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不知是贪图唐朝使团的财物,还是听信谗言以为唐朝将对自己不利,总之他派兵劫杀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成为了天竺人的俘虏,而使团其他成员则直接被杀死。

按说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个人再怎么着也拿身为一国之君的阿罗那顺没辙,现在连小命都捏在人家手里还能翻得起什么浪?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实在是充满戏剧性:在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二人成功脱身。摆在大难不死的王玄策和蒋师仁眼前的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其一是逃回大唐将自己的遭遇如实上奏之后请朝廷定夺,然而他们却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看似走不通的道路。

二人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以大唐使节的名义求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他们一开始的出使任务之一。现在除了看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并转达唐朝方面睦邻友好之意外,王玄策正式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向松赞干布借兵。松赞干布借给了他千余人马,与吐蕃友善的泥婆罗国(今尼泊尔)也提供了人马。王玄策和蒋师仁再以大唐的名义传檄附近的大唐藩属国,最终得到万余人马。

王玄策与蒋仁师合兵一处,遂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大张旗鼓地直扑天竺。在经过三天的战斗后茶镈和罗城被攻破,天竺兵被斩首三千余级,另有大约万人落水溺毙,被俘者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到东天竺,请求东天竺王尸鸠摩派兵增援。王玄策、蒋仁师丝毫不给他喘息之机——再次击败阿罗顺那残部。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蒋师仁率军追到并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

随后阿罗那顺余部跟随阿罗那顺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至此灭亡。由于东天竺曾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灭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迦没路国也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这次军事行动在吐蕃方面主要是为了帮助唐使王玄策,不过也因此打通了从吐蕃经泥婆罗到印度的道路。

至此从云南、西藏等地进入缅甸、印度的茶马古道基本上已完全打通。到了宋朝随着与吐蕃诸部的茶马贸易日渐兴旺使茶马古道变得日益热闹起来。严格意义上茶马古道包括陕康藏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其实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川藏茶马古道则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支线: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

全长近四千余公里的川藏茶马古道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今天我们重走茶马古道时茶香已散去,马帮身影也已无踪迹,然而这条路带给我们的多彩文化却亘古长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